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日本药企加速布局中医药产业链

时间:2023-04-13 15:26:27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天津津村制药有限公司决定增资10亿元人民币,用于在天津建设中药产业基地。近5年间,该公司连续在天津增资扩产,快马加鞭加快产业链布局。其实不只有津村,越来越多日本药企看好中国、投资中国,尤其是布局中医药市场。这背后透露的正是扎根中国市场并长期发展的信任与信心。

  连年增资延长产业链

  日本将中药称之为“汉方药”。中药尽管发源于我国,但在日本同样有着扎实的市场和产业化基础。这其中,日本株式会社津村又是日本“汉方药”生产研发领域的佼佼者。

  其在天津的分公司天津津村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汉方药”浸膏粉末的生产、加工及进出口业务,2018年投资建设,2022年扩建二期项目新增了一条生产线。此次增资主要用于三期项目的建设。“这几年间,我们在天津共投资了28亿元人民币。”天津津村制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立弦说。

  持续在天津、在中国投资布局,正是因为在华长期发展实实在在的收获,以及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早在20年前,日本株式会社津村就在上海布局,投资设立工厂。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上海工厂实现满负荷生产。位于渤海畔的天津是传统中医药“高地”,具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再加上政策、人才、区位优势,公司很快下定投资决心,2018年在天津成立全资子公司。

  张立弦说,未来,公司将致力于在中国持续投资,希望把日本“汉方药”的生产理念和质量管理技术“本土化”,并依托天津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学习借鉴中国的中医药技术,创新研发,生产出更多面向中国消费者的产品,为中国老百姓的健康作出贡献,更促进中日医药产业交流和发展。

  近年来,包括津村在内的多家日本药企在天津投资,加快在华布局,产业链及市场考虑是主要因素。早在2019年,天津武田药品有限公司宣布投资1.1亿元人民币扩建位于天津的生产工厂,包括新建存储仓库、生产辅助车间等。扩建后的工厂引入先进设备,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不仅提升供应服务能力,更优化物流成本,全面提升GMP管理水平。该公司还考虑进一步扩建,以满足未来5年10多款医药产品落地中国的需求。

  除了产业合作,医药领域民间交流也持续开展。201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千叶大学签署学生互换合作协议,派遣针灸专业学生去千叶大学医学院进行西医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接收千叶大学医学院学生来津进行中医临床实习。千叶大学是日本从事“汉方药”研究的国立大学。2017年3月9日,日本千叶市总务局国际交流课主任高岛映辅访问天津中医药大学。双方就在中医药等领域本科生互换学习、教育科研合作进行了交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看重中医药产业优势

  从初来乍到到三期项目如火如荼,天津政府各部门一直给予的贴心服务,成为天津津村制药有限公司加速布局中国的“催化剂”。

  天津组织多部门联合办公,很多手续并联办理,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并多次前往企业现场指导。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企业的项目建设赋予“加速度”。

  “即便曾经受到疫情影响,公司在天津的投资建设依旧按原计划推进。”张立弦表示,在一至三期联动生产后,天津工厂将成为津村制药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除了贴心的服务,天津扎实的中医药产业基础和广泛的原材料来源,也是日企选择投资的重要因素。

  这些年,天津充分发挥天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造产业链“长板”。从研发领域看,天津谋划建设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不仅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更注重从“1到N”的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在生产领域,达仁堂、天士力等一批中药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不但创新产品源源不断,而且成功上市,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在康养服务领域,基于教育科研、医疗康复、健康养老等产业基础的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正在“蓄能生长”。

  这其中,得益于天津的中医药产业优势,盛实百草药业有限公司2012年落户天津,从事人参、甘草等高品质中药材的生产经营。发展十余年来,公司陆续建设了三期生产工厂,积累了200多家国内外客户,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人民币。

  如今,中医药产业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21年,天津市中医药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中医药企业营收同比增速为11.6%,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5.6%,两项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中医药板块上市企业平均水平。

  2022年6月,天津市卫健委起草了《天津市中医药强市行动计划(2022-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成与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中医医疗高地、传承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文化高地。走出一条符合规律、引领方向、体现特点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医药产业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强化。

  高水平合作走向纵深

  基于中日良好的医药产业领域合作基础,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2020年在天津市静海区揭牌。示范区立足天津健康产业园,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以中医药为重点,推进医药、医疗、康养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应用转化,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这也标志着双方合作走向纵深。

  对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而言,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是一项重要工作。该区管委会产业促进处医疗产业发展部部长易骏阳说,示范区注重借鉴日本“汉方药”模式,加强中药新药创制研究。通过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中药新药研发,以中药经典名方标准颗粒研制为重点,以中药标准化和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为关键,推进中成药药物研发和精细化生产。此外,还将建设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产学研用种一体化体系,提升中医药产业水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未来,我们将推动落地一批标志性对日合作项目,争取健康领域大项目、好项目在示范区落地,加快促进中日地方合作交流步入机制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轨道。”易骏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