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西海固:科学让农民换了活法

时间:2023-04-13 16:21:31

别看现在一片黄,过几个月你再来,保准绿得发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西北汉子白学锋望着拾掇得展展妥妥的万亩土地,脸上写着舒展。

“这片地是我们全村5万只滩羊的‘专属口粮地’。等春冻一解,拖拉机‘突突’上去,一年的饲草就有着落了。这些年,咱西海固老百姓就是靠‘发羊财’甩掉了贫困帽子。”这位养殖老把式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宁夏中南部西海固地区,气候温和凉爽,水土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自古“土宜产牧”,以致有“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记载。但是,传统散养放牧难形成产业规模,还对环境造成破坏。为此,20年前,宁夏在全国率先宣布全境禁牧封育。

“放养变圈养,可不是‘跑着吃’变‘站着吃’那么简单,禁牧后,滩羊换了一种‘活法’,但饲草单一,羊肉不是原来的味了。”说到这里,白学锋顿着话头,卖起了关子。

他得意地一笑,自己揭开谜底:“我们请大学教授来,按滩羊在草场上的‘饮食习惯’,配比出专用饲料,你看,这草料里面有甘草、黄芪、苦豆子、地椒……原先吃啥,现在还吃啥,还原滩羊原生态的生长方式。”白学锋兴致勃勃:“我们还在圈舍旁建起了一条800米长的‘跑道’,专供滩羊‘遛弯儿’,减少它们的脂肪量!这下子,正宗滩羊肉的味道又回来了。”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确定重点发展的“六特”产业中,牛奶、肉牛和滩羊占了“半壁河山”。而打造“半壁河山”,把“科学饲养”放在首位。

“明天就动身,先进1000头西门塔尔牛!”午后暖阳下,记者来到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红寺堡时,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正在饲养场和大家商量补栏的事。

旷野上,一排排蓝色的养殖棚与瓦蓝的天空融为一体。装载机将稻草、玉米等饲料按照配比投进喂料机,设备上自动显示出各种饲料的重量。一辆拖拉机开过,金灿灿的饲料从车子侧面倾泻而下,一头头高大健硕牛儿从栏杆间探出头大口咀嚼。

“想养牛致富,得靠规模。我们和周边14个村子的24家合作社抱团成立联合社。这么多牛,怎么经管?养三五头牛的‘把式’,和一下子养几千头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任军说,“我们聘请了专业团队,统一进牛、统一饲喂、统一出牛,标准化养殖。过去,一家子才喂几头牛?现在1个人能喂上千头牛。我们定的目标是,牛从进场到出栏,月增重必须守住50公斤底线。”

在六盘山余脉南华山的一处山坳里,位于海原县曹洼乡老虎村的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已初具规模。一排排膘肥体健的种公牛鼻头上套着铁环,发出低沉雄浑的“哞哞”声。“苗好一半收,种业可是农牧业的‘芯片’!”来自北京的技术专家张海涛说,“这里遴选的都是荷斯坦、西门塔尔、蒙贝利亚、安格斯等优质种公牛和海福特等种子母牛,它们代表了当前国内最优质的种牛基因。”

张海涛向记者介绍,眼前这个繁育中心,存栏牛208头,年推广优质冻精100万支。冷冻精液生产、种公牛站验收、胚胎引进、种公牛培育、种子母牛群扩繁等工作正有序推进。这样的繁育中心还有多处,一个覆盖区、市、县、乡、村的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已经形成,肉牛良种化率达到89%。

“过去,有啥牛就养啥牛,不计较品种。现在我们知道了,好品种的牛,养殖效益成倍翻。”海原县高崖乡红古村养殖大户马晓福深有感触。

随着全境禁牧,到2022年底,宁夏全区的草原植被盖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6.7%,森林覆盖率由6.08%提高到18%,沙化草原面积由1376.5万亩减少到871.36万亩。

随着科学养畜,如今,以西海固为主要产区的宁夏畜牧业,总产值还比禁牧前增长了7.67倍。肉牛、滩羊饲养量逐年增长,分别达到220万头、1380万只;奶牛存栏82万头,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西海固的未来靠产业。产业的未来靠科技!只要牢牢揪住‘科学’,宁夏会把‘高端奶之乡’‘中国滩羊之乡’‘高端肉牛生产基地’这几块牌子擦得更耀眼,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过得更攒劲!”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滑志敏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