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焦点访谈:摸清“家底” 守护家园
时间:2023-04-24 09:09:31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因此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依然还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以2022年为例,我国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12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一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强调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现在,历时近三年的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收官阶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个术语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有些陌生。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呢?简单来说,这项普查就是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调研勘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以便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本次普查共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获取了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总数达数十亿条。
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人财物越集中,受灾损失就越重,风险越大;减灾能力越强,风险就越低。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对致灾因素、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进行调查。”
本次风险普查的目的,就是要摸清这些致灾要素,弄明白隐患在哪里,可能会危及多少人群、多少建筑,救援力量需要多少、该如何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对风险隐患、抗灾能力有清楚的认识,牢牢掌握自身的“家底”,才能有效预防、合理处置自然灾害,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涉及到包括应急管理、地震、自然资源、气象、水利、林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本次普查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级政府通力协作,应急管理部门统筹推进,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用实地探访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对各个领域展开全面摸底。
国务院普查办评估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赛霓:“从普查的角度来说,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风险评估项目。我们这次区别于以往国际上已有的工作,非常重大的一个差异是它的体系性,它的整体性非常强,也就是它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而且它的规模、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不同部门掌握的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更有效预防灾害发生。比如,住建部门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掌握了建筑结构、楼龄等重要信息;地质部门通过对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而结合这些数据,就可以判断地质灾害是否有造成房屋垮塌的风险,预先防治。
江西瑞昌市作为全国试点之一,在2020年率先开展风险普查工作,近三年来共发现了5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也对隐患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了评估。
瑞昌市远景村村民周丽华家的房屋建在一座土丘旁,离土丘只有几米的距离。每到下雨,土丘的土质就会疏松,有的地方还会垮塌,极大威胁着周丽华家房屋的安全。经当地应急部门评估,需要尽快治理。经过近4个月的施工,一座防止山体滑坡的设施,消除了周丽华和邻居们的安全隐患,让他们在下雨天也能睡上安稳觉。
边普查边应用普查数据,对一些风险隐患及时处理是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一个特点,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增设森林防火设施,修复海岸线预防风暴潮,等等。进行这样大规模多部门的普查,将普查数据汇入统一的数据库,也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畅通。
杨赛霓:“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相关的理解、定义、技术规范、评估方法和一些做法措施以及相应的法规,需要非常系统地梳理,使得整个普查工作能够在一体化的架构下得以顺利推进,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国家灾害防治工作相当大的进步。”
以前各部门在合作方式和掌握的数据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通过本次普查的数据整合,建立起了各部门之间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理清了流程,厘清了责任,有利于指挥部门统一调配资源、协调各部门行动,也可以让灾害发生之后的治理更加有效。
这里是福州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在这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实时汇总在这块智慧大屏上,指挥部可以据此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最准确、高效的应对。在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中,普查数据和实时信息不但对指挥中心至关重要,对一线救援队伍的行动也有着极大帮助。
福建省防汛机动救援支队队长郑志军:“我们早期在救援的时候,没有数据支撑,很多是直接向周边群众通过喊话来解决导向问题。灾害发生以后,我们第一时间要到哪里去救援,要把群众转移到哪里,这些数据对救援队来讲需要清晰的布局,如果没有布局的话,我们在救援过程中就是盲目开展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成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也为相关模型研发工作提供了权威的数据支撑。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本次普查数据,陆续研发了一系列应用系统和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路:“我们基于这次灾害普查,构建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与智慧减灾平台。这个平台里面包含了风险防控的6大模块,分别是风险监测、风险辨识、风险预估、风险量化、风险处置和风险管理。”
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发的这套智慧减灾系统,可以对潜在的灾害风险提前进行预估和研判,并根据风险演变趋势进行动态追踪,能更有效精准地指导备灾救灾。
本次普查不仅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摸清了家底、夯实了基础,也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杨赛霓:“我们通过这次工作,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支(技术)队伍,他们能够很熟练地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隐患评估、减灾能力评估、灾害评估这些工作。也要建立起常态机制,使得我们整个工作机制能够长时间持续下去。”
在本次风险普查的过程中,各地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强化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起一道抵御自然灾害的人民防线。
防灾减灾工作事关群众根本利益,需要长抓不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也要常态化、更细致深入地推进。未来,相关部门将依据本次普查的成果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建设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等,使我国的灾害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郑国光:“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防灾减灾救灾放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必须抓紧抓好,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这次普查,摸清了家底,排查出了隐患,打通了体系,提升了意识,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我们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