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抗体偶联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12-22 15:58:56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我国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肺癌的85%~90%,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预后较差1。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新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免疫以及不同药物间的联合疗法,已成为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并显示出持久的获益。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大部分患者仍会产生获得性耐药,需要替代治疗。这使得靶向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开发成为急需,从而创建了高效低毒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ADC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FDA已批准几种ADC用于治疗乳腺、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其中一部分在晚期NSCLC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ADC的药物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ADC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及小分子细胞毒性物质(也称有效载荷)构成的靶向抗肿瘤药物。
➤ 抗体一般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长循环半衰期和低免疫原性的特点2。其作用主要是将小分子药物靶向肿瘤细胞,通过结合肿瘤表面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靶点分子,直接抑制肿瘤细胞或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临床上常用的抗体大多选自人免疫球蛋白G (IgG)。
➤ 连接子是连接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稳定性强。主要分为两类:可切割的和不可切割的。可切割的连接子用于有效负载解偶联,其疏水性可在解偶联后,细胞毒性药物离开靶细胞并通过“旁观者效应”对其他附近的癌细胞发挥作用3。不可切割的连接子形成不可还原的键,可增加小分子药物在血浆中的稳定性,降低脱靶毒性的可能。
➤ 小分子细胞毒性物质是已被证实有抗肿瘤效果的药物,通过溶酶体作用在细胞内释放后杀伤肿瘤细胞,称为“弹头”或“效应器有效载荷”。具有可结合性、稳定性、溶解性以及在皮摩尔范围内含有足够的毒性和效力等特点4。
靶点选择的重要性及选择的策略和方法
靶点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合格的靶点需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高表达于肿瘤组织,低表达于正常组织;表达于肿瘤组织并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取决于细胞内转运的速率和途径5。目前作用于NSCLC治疗的ADC主要靶点有:HER2、HER3、TROP2、MET、PTK7、Napi2b、AXL、EGFR、B7-H3等,其他治疗靶点目前正在积极探究中。
➤ HER2是EGFR酪氨酸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HER2基因突变在NSCLC的发生率约2-3%6。此外,约有47%的HER2突变NSCLC患者在初诊或治疗过程中被发现存在脑转移7。ADC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拓宽了针对HER2靶点的治疗边界。
➤ HER3是HER蛋白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异常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有研究表明HER3在癌细胞存活和耐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约83%的NSCLC中表达,并且在EGFR TKI耐药后的NSCLC中表达显著升高8。而随着技术进步,靶向HER3的ADC药物逐渐显露实力。
➤ TROP2全称为人滋养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与正常组织相比,TROP2 在各种人类上皮癌中表达更高,包括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9。主要通过调节钙离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及降低纤黏蛋白黏附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转移。TROP2 高表达与NSCLC预后不良相关10。有研究发现,TROP2 在NSCLC中高表达11。
➤ MET基因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当HGF配体与MET结合时MET通路被激活,诱导其催化域内的细胞内酪氨酸残基同源二聚和自磷酸化,进而激活下游细胞内信号通路,包括MAPK 、PI3K/AKT等,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和生存12。据报道MET在NSCLC中过表达频率较高,预示着不良的预后13。
小结
ADC在晚期NSCLC的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晚期NSCLC的个性化和精准治疗提供了一种方案选择。但仍存在诸如半衰期短、DAR不均质、偶联位点杂乱等不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非靶向效应。相信随着对ADC研究不断深入和各学科技术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