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2024 EHA中国之声:结构优化的新型抗CD20单抗-瑞帕妥单抗治疗B-NHL的回顾性研究

时间:2024-06-07 15:14:38

在目前广泛使用的WHO分类中,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1。我国淋巴瘤每年发病约10万人,其中7%为HL,其他的淋巴瘤都被归类为NHL。


NHL分为T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两类,其中95%为B细胞淋巴瘤2。中国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边缘区淋巴瘤(MZ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等。目前多数B细胞NHL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为以利妥昔单抗(R)或奥妥珠单抗(O)为代表的抗CD20免疫疗法联合苯达莫司汀(B)或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CHOP)的化学疗法。


瑞帕妥单抗是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新型抗CD20单抗,中国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显示,瑞帕妥单抗-CHOP方案一线治疗CD20阳性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R-CHOP方案3。与同靶点产品利妥昔单抗具有结构差异化,瑞帕妥单抗有更好的安全性趋势,尤其在非血液学毒性中的呼吸系统以及血液学毒性中的骨髓抑制方面部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瑞帕妥单抗-CHOP组较利妥昔单抗-CHOP组更具优势4。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李军博士后提交的瑞帕妥单抗治疗B-NHL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入选了第29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大会将于2024年6月13日-16日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举行,本期我们分享该研究初期数据5。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了2022.8至2023.12期间确诊为CD20 + B-NHL的患者,至少接受过两个周期的瑞帕妥单抗治疗,并至少进行过一次治疗后疗效评估。研究者收集了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数据、瑞帕妥单抗治疗数据、疗效评估和随访数据等。疗效评估每2个周期进行一次。主要终点为总缓解率(ORR),次要终点为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6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不良事件(AEs)发生率等。


研究结果


共纳入分析了 47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其中 66%为男性,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其中亚型分布如下:DLBCL 19例(40.4%)、BL 7例(14.9%)、FL 3例(6.4%)、MCL 8例(17.0%)、MZL 9例(19.1%)、SLL 1例(2.1%),其中30例(63.8%)是新诊断患者,34例(72.3%)患者为疾病晚期(Ann Arbor III-IV期),39例(83.0%)患者的ECOG PS为0-1,3例患者(6.4%)曾接受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瑞帕妥单抗治疗中位周期数为5(IQR:3-10),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IQR:2-15月),ORR为93.6%,随访数据显示,中位DOR 为8个月(IQR:5-10月),6个月PFS率为70.2%。

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AE是中性粒细胞减少(25.5%)和血小板减少(17%),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各占6.4%。在非血液学AE中,最常见的3/4级事件是恶心/呕吐(8.5%)、疲劳(6.4%)和感染(6.4%)。3例(6.4%)轻度过敏反应,没有严重过敏反应的报告。


研究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瑞帕妥单抗在中国人群中治疗 B-NHL 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上可以替代利妥昔单抗。然而,为了加强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在更大的队列中进一步探索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