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实证论文中“结果”至“结论”的升华:三种精妙写法
时间:2024-07-29 10:01:53
在实证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研究结论并非数据结果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数据深入分析后的高度概括与理论提升。然而,遗憾的是,不少论文在处理“结果”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时显得生硬,直接将数据结果作为结论呈现,忽略了二者之间必要的逻辑桥梁。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论文的深度与广度,也影响了其学术价值。因此,构建从“结果”到“结论”的有效过渡,对于提升实证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借鉴C刊论文的成功经验,归纳出三种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的精妙写法,以供参考。
一、以前因变量为引,深化结论内涵
通过剖析前因变量的深层作用机制及其理论意义,可以有效地将研究结果引向更为深远的结论。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
1. 机制剖析法:深入分析前因变量如何导致特定结果,揭示其背后的逻辑链条。例如,在探讨制造业规模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时,指出“大象经济”效应如何导致大规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进而割裂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联系。这种写法不仅解释了研究结果,还赋予了其深厚的理论根基。
2. 文献对比法:将本文研究的前因变量与其他相关文献中的类似变量进行对比分析,突出本文研究的独特贡献。比如,通过对比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型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不同影响,强调前者在成本节约和知识外溢方面的优势,从而深化了研究结论。
二、以结果变量为基,拓展结论视野
聚焦于结果变量,探讨其多方面的意义与影响,是另一种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深刻结论的有效策略。具体做法包括:
多维度分析:在阐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结果变量可能带来的多方面效应。例如,在探讨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时,先概述薪酬差距的激励效应,再指出超额薪酬差距的问题,最终揭示税收征管数字化的治理作用。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了研究的全面性,也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
三、融合多元理论,提升结论高度
将多种相关理论融入分析框架,为研究结果提供多维度的理论支撑,是实现结论升华的又一途径。具体步骤如下:
理论对话:针对研究问题涉及的多种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将本文研究结果与这些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离婚模式研究为例,通过对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自然演化论和总体异质性理论对“倒U型”离婚曲线的解释能力,揭示出中国夫妻离婚模式的独特性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因素。这种写法不仅展示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也提高了结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结果”到“结论”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作者运用巧妙的分析策略与深厚的理论功底。无论是以前因变量为引、以结果变量为基,还是融合多元理论进行阐释,都旨在将研究结果提升至更高的理论层次和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因此,写作者在撰写实证论文时,应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以期在学术界留下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