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学论文技巧】怎样让你的讨论脱颖而出
时间:2024-11-15 09:38:02
医学论文的讨论部分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关键内容,以下是其写作方法:
阐述研究结果的意义
与现有研究对比: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前人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如果结果一致,要说明本研究是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强调其可靠性。例如:“本研究中关于 [具体药物] 对 [某种疾病] 的治疗有效率与 Smith 等(20XX)的研究结果相近,都表明该药物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有积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若结果不同,则要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样本量等因素导致的。比如:“本研究中发现 [某种治疗方法] 的治愈率高于先前 Jones(20XX)报道的结果,考虑可能是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龄范围更窄、病情程度相对较轻,且样本量更大,使得统计结果更具说服力。”
临床意义: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阐述结果对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意义。对于诊断性研究,如 “本研究发现的 [新的诊断标志物]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在疾病早期更准确地检测出 [疾病名称],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对于治疗性研究,“新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的 [主要观察指标] 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这为临床治疗 [疾病名称] 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分析研究的局限性
方法局限性:指出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本研究采用的是回顾性分析方法,可能存在数据收集不完整或偏倚的问题,一些病历资料可能由于记录不详而无法准确纳入分析,这可能对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样本局限性:分析样本相关的问题,“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患者群体,尤其对于罕见病研究,有限的样本可能使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限。此外,样本的来源主要是单一中心,地域和人群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差。”
提出展望和建议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基于研究结果和局限性,提出后续研究方向。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采用多中心研究,以更全面地评估 [研究内容] 的效果。同时,可以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 的作用机制,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进行探索。”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为临床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提供实践建议,“临床医生在应用 [研究成果相关内容] 时,应注意 [具体注意事项,如特定患者群体的适用性、监测指标等],同时需要进一步观察长期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