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内部验证的方法学评估中,如何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时间:2024-11-21 15:34:05

在医学论文研究结果内部验证的方法学评估中,确保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是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法:

一、明确研究类型及适用场景

  1. 观察性研究

    要保证研究对象的抽样方法科学合理,尽量使样本能够代表目标人群。

  2. 明确研究的时点,因为横断面研究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对人群进行调查,所以要确保所有数据收集都是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完成,避免因时间跨度导致的偏倚。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病例组应是确诊的患有研究疾病的患者,而对照组应是来自与病例组相同的源人群(如同一医院、同一社区等)但没有患该疾病的个体。

    匹配因素的选择要合理,通常根据已知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进行匹配,以减少混杂偏倚。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匹配,以免丢失重要信息。

    对于前瞻性队列研究,要确保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暴露因素(如某种生活方式、药物使用等)的有无或不同水平,且在暴露发生之前就确定队列人群。

    回顾性队列研究则需要有可靠的历史记录来确定暴露因素和疾病状态。比如利用医院病历档案来追溯患者过去的药物暴露史和疾病诊断情况,但要注意病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队列研究:

    病例 - 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3. 实验性研究

    随机化是 RCT 的核心原则之一。要使用真正的随机方法(如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等)将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确保两组在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上具有可比性。

  4. 设立合理的对照。对照可以是安慰剂对照、阳性药物对照或空白对照等。选择对照方法要根据研究目的和伦理原则来确定。

    盲法的应用可以减少偏倚。单盲(患者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治疗)、双盲(患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或三盲(患者、研究者和数据分析人员都不知道分组情况)的使用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决定。

    随机对照试验(RCT)

二、样本量的合理确定

  1. 参数估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类型,确定主要观察指标(如治愈率、生存率、均数差异等)。

  2. 估计总体参数的标准差或比例。这可以通过查阅以往类似研究的数据、预试验或专家经验来确定。

  3. 统计效能和显著性水平设定:

    确定合适的统计效能(1 - β),一般建议统计效能不低于 80%。这表示在实际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研究能够正确地发现这种差异的概率。

  4. 选择合适的显著性水平(α),通常设定为 0.05。这是判断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阈值,即当 P 值小于 0.05 时,认为结果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拒绝零假设。

    根据上述参数,使用相应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不同的研究设计和观察指标有不同的公式)来计算所需的样本量。

三、减少偏倚的措施

  1. 选择偏倚的防控:

    在研究对象的招募过程中,要明确纳入和排除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筛选研究对象。

  2. 对于容易出现选择偏倚的研究(如病例 - 对照研究),要尽量扩大样本来源,避免只选择特定医院或特定人群的患者,以减少因样本选择不当导致的偏倚。

  3. 信息偏倚的避免:

    确保研究数据收集方法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对于观察性指标,要有明确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在回顾性研究中,要注意病历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混杂偏倚的控制:

    在研究设计阶段,通过匹配(如病例 - 对照研究)或分层(如队列研究)等方法控制已知的混杂因素。

  6. 在数据分析阶段,也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如多元回归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等)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