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国家基层医疗建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时间:2024-11-26 10:20:12
国家基层医疗建设的具体措施涵盖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主要措施:
资金投入与设施建设
财政投入:政府持续增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支持,优化卫生健康资金支出结构,向城乡基层倾斜,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购置等,缩小城乡之间、基层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歙县财政局保障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下拨多项补助资金保障村卫生室运转经费。
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和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按照标准化要求配备业务用房、床位、医疗设备等,如旌德县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 要求统一建设标准、标识标牌等。
人才队伍建设
吸引人才到基层: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医学专业人才到基层工作,如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落实 “两个允许” 政策,平衡与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逐步缩小收入差距;还可将符合条件的优秀乡村医生优先招录纳入编制管理等。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各类专业培训项目,针对基层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慢性病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等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为基层医疗机构输送专门人才,如歙县实施 “村医三年行动”,开展村医定向委托培养。
稳定人才队伍:建立村卫生室医疗风险分担统筹资金,为村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村医养老问题,如在岗村医比照村干部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退出村医落实生活补助政策等,免除村医的后顾之忧。
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推进医联体建设: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等医联体模式,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服务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如天津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远程医疗服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共享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如京城名医基层远程会诊服务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诊疗等服务。
服务模式创新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全方位、连续性的服务,如石家庄市鼓励发挥家庭医生团队 “健康守门人” 作用,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由全科向各专科拓展等。
改善就医体验: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流程,简化就医手续,延长服务时间,改善就医环境,推行 “先诊疗、后付费” 等便民措施,方便居民就医,如新疆等地明确提出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提供周末疫苗接种服务等。
信息化建设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逐步向居民个人开放,实现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便于医务人员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