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卫健委新规中关于晋升副高职称需接诊 6000 个病人的规定引发了诸多争议,对医生职称制度的变革有什么影响?
时间:2024-11-28 09:21:27
卫健委新规引发争议的原因
科室差异大:不同科室的门诊量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感染、呼吸、内分泌等科室,患者数量多,达到接诊量要求相对容易;而康复科、重症医学、口腔科等科室,患者数量有限,完成规定的接诊量难度极大,这对这些科室的医生不公平,也可能影响其晋升积极性,进而不利于这些科室的人才培养和发展。
医院等级差距:一、二线城市的大医院患者众多,虹吸效应明显,医生接诊量容易达标;而三、四线城市的小医院门可罗雀,医生很难有足够的患者资源来满足接诊量要求,这使得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生在职称晋升上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可能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小医院人才流失。
出诊安排限制:医生能否出门诊、出诊时间以及门诊类型等都由医院领导安排。如果同一时间有主任专家坐诊,主治医生的接诊机会就会减少,年轻医生可能会成为陪跑,影响其职称晋升的机会,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潜在的刷量风险:新规可能导致部分医生为了达到接诊量指标而采取不正当手段,如让患者多次挂号、延长不必要的治疗时间、甚至花钱买病人挂号等,这不仅违背了职称评审的初衷,还会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利益,破坏医疗行业的风气。
医生职称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回归临床本质:过去的职称评定存在 “唯论文、唯学历” 等倾向,导致部分医生过于注重科研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以临床为导向的职称晋升标准,如新规中的接诊量要求,能够引导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临床技能,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体现公平竞争:现行职称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公平之处,如不同科室、不同医院之间的竞争条件差异大。变革职称制度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让医生在更平等的环境中竞争晋升,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适应医疗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多学科诊疗等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对医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职称制度的变革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鼓励医生不断学习和提升,以满足新时代医疗服务的需求。
解决人才瓶颈: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等问题。职称制度的变革可以通过调整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基层和急需的领域流动,优化医疗人才资源配置,缓解人才供需矛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
医生职称制度变革面临的挑战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建立一套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是职称制度变革的关键。既要考虑临床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又要兼顾科研、教学、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表现,如何平衡这些因素并确定合理的权重是一个难题。此外,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医生工作内容差异大,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可能难以准确反映其实际贡献。
数据真实性与监管:如果将接诊量、手术量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一个挑战。防止医生为了晋升而虚报数据,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数据审核制度,这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工作内容,如医德医风、团队协作等,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院管理与协调:职称制度的变革涉及到医院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医院需要根据新的评价标准,调整人员配置、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制度,以确保职称制度的有效实施。这需要医院管理层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同时也需要医院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职称制度的变革。
医生职业发展规划:职称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职称制度的变革可能会打破医生原有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预期,需要医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部分医生可能会对变革产生抵触情绪,担心变革会影响其个人利益和职业前景,这需要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其正确理解和适应职称制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