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如何确保简化后的医生评职称流程公平公正?
时间:2024-12-03 17:36:18
确保简化后的医生评职称流程公平公正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制度建设方面
1.建立透明的评审制度
明确规则:将职称评审的所有规则和标准详细地以书面形式呈现,包括业绩考核指标、科研要求、临床技能评估等各个方面。例如,制定一本《医生职称评审指南》,其中清晰地列出每个职称等级(如初级、中级、高级)所对应的具体要求,如临床工作指标(门诊量、手术成功率等)的量化标准、科研成果(论文级别、科研项目级别等)的界定范围,让所有参评医生能够清楚了解评审的依据。
公示结果:在整个评审过程中,将各个环节的流程、时间节点以及评审进度进行公示。例如,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或内部系统发布信息,告知医生材料初审时间、专家评审时间、结果公示时间等。评审结束后,将最终的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包括通过人员名单、未通过人员名单以及原因说明,接受医院内部和社会的监督。
2.完善监督机制
监督体系:医院内部建立专门的职称评审监督小组,成员包括医院管理层代表、纪检部门人员和普通医护人员代表。这个小组负责监督评审的全过程,包括申报材料的收集、专家评审的组织、评审结果的统计等环节。例如,监督小组可以定期检查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专家评审过程进行现场监督,防止出现评审不公正的情况。
监督渠道:设立外部监督渠道,如开通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或在线投诉平台,接受医生本人、患者以及社会各界对职称评审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举报。对于举报信息进行及时、认真的调查核实,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及时纠正评审结果。
二、评审标准方面
1.保持评审标准
统一应用:确保评审标准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批次的评审中保持一致。例如,同一地区的所有医院在职称评审时,对于临床医生的手术量考核标准应该是相同的;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定,如对核心期刊论文的界定范围也应该统一,避免因医院之间的差异导致评审标准的混乱。
定期更新:定期对评审标准进行审查,根据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例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一些新兴学科(如精准医学、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等)的医生,及时调整评审标准,将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治疗方法等纳入考核范围,保证评审标准的与时俱进和公平合理。
2.量化评审指标
客观业绩:对于临床工作业绩等主要评审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为手术科室医生设定具体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量化指标,为非手术科室医生设定疾病诊断准确率、治疗有效率等指标。这些量化数据可以从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手术管理系统等)中获取,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成果量化:对科研成果也进行适当的量化评估。例如,对于科研论文可以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引用次数等因素进行量化打分;对于科研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级别(国家级、省部级等)、经费额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等进行综合量化。通过量化科研成果,使评审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三、评审专家方面
1.评审专家的公正性
利益冲突回避:建立严格的利益冲突回避制度。在评审专家选择过程中,要求专家主动申报与参评医生是否存在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合作关系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利益关联。一旦发现存在利益冲突,该专家不得参与相关医生的评审工作。例如,若专家与参评医生是近亲属关系,或者在同一科研项目中有合作关系,就应该回避该医生的职称评审。
专家培训与考核:在评审前对专家进行培训,使其熟悉评审标准和流程,强调公平公正评审的重要性。同时,建立专家考核机制,对专家的评审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例如,根据专家评审结果与其他专家评审结果的一致性、对评审标准的把握程度等因素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称职的专家,取消其评审资格,保证评审专家队伍的公正性。
2.评审专家的专业性
专业匹配:确保评审专家的专业领域与参评医生的专业相匹配。例如,在评审心血管内科医生职称时,选择的评审专家应该主要是心血管内科领域的资深医生、专家学者,他们对该专业的临床工作、科研动态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地评估参评医生的专业水平。
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要求评审专家保持对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更新。例如,组织专家参加医学学术会议、专业培训课程等,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前沿动态。这样在评审过程中,专家可以根据最新的医学标准和技术要求来评估医生的工作成果和专业能力,保证评审的专业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