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生职称评审:标准革新,公平竞争
时间:2024-12-05 15:49:46
背景与目的
为进一步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发展,确保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科学、公正和公平,各地纷纷发布了新的医生职称评审政策。这些改革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优化职称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等偏向的号召,还旨在通过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激励医务人员扎根一线,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主要内容更新
1. 评审条件
资历要求:申报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资历条件,包括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年限和相关执业资格证书。例如,申报副高级职称需取得相应中级职称后满一定年限。
教育背景:申报人需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例如,申报高级职称通常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
继续教育: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或学时,这对于保持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至关重要。
2. 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病例分析:申报者需提交一定数量的病案分析报告,以证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处理能力。
手术或操作视频:特别是外科医生,需要提供自己主刀的手术视频,展示实际技术能力。
教案讲稿:对于参与教学的医生来说,教案讲稿也是重要的评审材料之一。
科普作品:鼓励医生参与健康科普工作,相关作品也可作为评审材料。
3. 科研能力与业绩成果
学术论文:发表的论文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常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其成果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专利与奖项: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获得的科技奖励等均可用于评审。
4. 医德医风与职业道德评价
诚信记录:申请人在医疗实践中的诚信情况将被严格审查。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申报者的评价。
同行评议:同行的评价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申报流程
网上申报:大部分地区已实现全流程在线办理,申报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注册、材料上传等步骤。
单位审核:申报单位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公示通过名单。
专家评议:由专业评委会进行材料评审,部分情况下还会组织面试答辩。
结果公示:最终评审结果将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总结与影响
此次医生职称评审标准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更加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评价,促进了医生专注于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减少对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过度依赖,使得那些在基层一线默默付出的医生也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从而提升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公众的健康水平。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