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临床与科研医生评审大不同!
时间:2025-03-18 15:15:34
在职称评审中,临床型医生和科研型医生的科研要求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科研内容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以下是两者的具体区别:
1. 临床型医生的科研要求
临床型医生的职称评审更注重其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要求相对灵活,更强调科研成果与临床工作的结合。具体表现为:
1.科研内容与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型医生的科研通常围绕临床问题展开,例如疾病诊疗技术的改进、临床经验的总结等。科研成果需要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实际医疗问题。
2.科研形式多样化:临床型医生的科研成果不仅包括论文,还包括临床案例分析、技术改进、诊疗规范制定等。这些成果能够体现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
3.评价标准更注重实际效果:评审更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是否提高了治疗效果、优化了诊疗流程,或者是否形成了可推广的适宜技术。
2. 科研型医生的科研要求
科研型医生的职称评审更注重科研能力和学术产出,科研要求相对严格,更强调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具体表现为:
科研内容以基础研究或转化研究为主:科研型医生的科研通常聚焦于基础医学研究、新技术开发或成果转化,科研成果更倾向于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科研形式以论文和课题为主:科研型医生的科研成果主要体现为高水平论文(如SCI论文)、科研课题立项、专利发明等。这些成果能够体现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更注重学术影响力:评审更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例如论文的影响力因子、引用次数,以及科研课题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3. 政策导向与改革趋势
近年来,我国职称评审政策逐步向“破四唯”方向改革,强调分类评价和能力导向:
分类评审:部分地区和医院已经开始试点分类评审制度,将临床型医生和科研型医生分开评审,分别制定不同的标准。例如,临床型医生侧重于临床能力、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而科研型医生则侧重于科研产出、学术影响力和技术创新。
质量优先:无论是临床型还是科研型医生,评审都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价值,而非单纯的数量。例如,临床型医生的科研成果需要能够解决临床难题,而科研型医生的科研成果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转化潜力。
临床转化导向:科研型医生的科研成果需要注重临床转化,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或技术指导。3例如,科研成果是否被应用于临床诊疗,是否形成了新的诊疗标准或技术规范。3
4. 实际案例与问题
在实际评审中,临床型医生和科研型医生的科研要求差异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临床型医生科研压力过大:部分临床型医生可能因科研能力较弱而无法晋升高级职称,尽管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色。
科研型医生脱离临床实际:部分科研型医生可能因过度追求科研产出而忽视临床实践,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
总结
临床型医生和科研型医生在职称评审中的科研要求各有侧重,前者更注重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后者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随着职称评审政策的改革,分类评审和能力导向将成为趋势,以更好地体现不同类型医生的实际贡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