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生职称材料齐全,为何仍难过关?

时间:2025-05-06 09:04:50

在医疗行业中,医生评职称是一件至关重要且备受关注的事情。许多医生满心期待地准备着各种业绩材料,然而,即便材料看似齐全完备,却仍有不少人在评职称的道路上屡屡受挫,难以顺利过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呢?

不得不提到的是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医生评职称,临床能力自然是重中之重。虽然业绩材料中可能罗列了众多成功治疗的案例,但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应对复杂病情的能力以及对患者的精细化管理等,很难仅仅通过文字材料完全展现。有些医生在撰写业绩时,侧重于病例数量和治疗效果的描述,却忽略了对自身临床思维过程、诊疗决策依据的深入阐述。而在评审过程中,专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医生在面对疑难病症时,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以及采取一系列合理治疗措施的背后逻辑。例如,在处理一些罕见病或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病症时,仅仅记录治疗结果远远不够,还需要详细说明多学科协作的过程、对各种治疗方案的权衡考量等。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病例数据,而缺乏对这些关键内容的呈现,就难以让评审专家真正了解医生的实际临床水平,进而影响评审结果。

科研能力也是评职称的关键一环。不少医生在准备科研业绩材料时,陷入了一些误区。一方面,部分医生过于追求论文的数量,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发表在一些低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虽然数量众多,但在评审专家眼中,其科研价值相对有限。真正具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那些能够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对医学领域有一定创新性贡献的研究。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有些医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可能只是一些常规的小项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设计。相比之下,那些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能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全流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医生,在科研业绩方面更具优势。而且,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也至关重要。如果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或者对医疗行业的技术进步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评审时也会大打折扣。

教学能力同样不容小觑。对于很多医生来说,教学是一项重要的职责。在业绩材料中,教学工作往往体现在授课时长、带教学生数量等方面。然而,真正的教学能力不仅仅是这些数字的体现。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核心。比如,有的医生虽然授课次数多,但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反馈不佳;而有的医生则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模拟演练、互动式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此外,教学成果的持续性和影响力也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整个医疗行业人才梯队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在教学质量和成果上有所建树,那么在评职称时也很难凭借教学业绩脱颖而出。

医生评职称业绩材料全齐却难过关的现象,反映出评职称考核体系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它不仅要求医生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更注重各项业绩背后的质量、深度和实际价值。对于广大医生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材料的堆砌,而要深入了解评审标准的内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在评职称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