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改革:破论文枷锁、重临床价值,谁将受益?

时间:2025-05-22 15:53:59

最近几年,医疗领域的改革像一场“微创手术”,刀尖精准切中行业痛点——从职称评审到患者服务,从人才评价到教学实践,每一步都试图打破固有框架,让医疗回归本质。医生、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甚至医学生,都被卷入这场变革的浪潮中。

临床能力替代论文:医生终于不用“左手手术刀,右手写论文”了

过去,医生的晋升像一条“论文流水线”,临床能力再强,没有SCI论文加持,职称晋升就可能卡壳。如今,改革明确提出“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基层医疗机构甚至直接取消论文硬性要求,转而考核全科诊疗、家庭医生签约等实际服务能力。

比如,一位社区医生可能不擅长发论文,但能高效管理上千名签约居民的慢病,这种能力终于被“看见”。而高校也在同步改革,例如某高校将“为企业解难题”纳入职称评审,鼓励医生从临床需求出发做研究,而非“为职称攒文章”。这种转变,像把医生从实验室拉回诊室,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患者。

教学成果纳入考核:从“纸上谈兵”到“实战练兵”

教学成果过去常被等同于“课题报告”,但如今改革强调“实践为王”。比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奖要求必须产生实际育人效果,没有改变学生发展或教学模式的研究,不算“真成果”。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医学教育——临床带教是否提升学生实操能力?课程改革是否缩短了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适应期?这些将成为硬指标。

某地甚至将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一线学生工作纳入考核,比如落实家访制度,这相当于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场景。对医学院而言,这意味着培养的医生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患者。

分级评审制度:快递小哥和会计都能评职称,医生的天花板还怎么“封顶”?

职称评审的“扩容”堪称一场“职业平权运动”。快递工程、动漫游戏等新兴职业被纳入评审范围,连会计也能突破副高“天花板”评上正高级。反观医疗领域,所有职称系列均设正高级,基层医生、护理人员等群体的晋升通道被彻底打开。

例如,一位基层护士曾因学历限制止步中级职称,如今可以通过提升实操技能或参与家庭医生服务获得晋升资格。这种“不拘一格评人才”的逻辑,让医疗行业的职业活力倍增,也让“熬资历”的旧规则逐渐退场。

患者满意度指标:27项细则,把“看病体验”拆解成可量化的温度

患者满意度过去像一道“主观题”,如今被拆解成诊前、门诊、住院、诊后等6大维度的27项指标,比如急诊急救响应速度、住院流程便捷性等。这相当于给医院装了一套“体验监控系统”,从挂号到康复,每个环节都有“温度计”。

更关键的是,这套指标与医院评级挂钩。例如,某三甲医院因诊后随访率不达标,可能在评审中扣分,倒逼管理者优化服务流程。患者不再是医疗流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用满意度投票的“评委”。

支持改革的底层逻辑:让医疗回归“人”的价值

这场改革看似调整评价标准,实则在重新定义医疗行业的价值坐标系——

  • 从“论文GDP”到“临床GDP”:医生的价值不再被论文数量绑架,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标尺;

  • 从“职称天花板”到“职业上升螺旋”:任何岗位都有机会突破层级限制,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

  • 从“患者适应医院”到“医院适应患者”:满意度指标让医疗服务更贴近人性化需求。

当然,改革也需警惕“一刀切”。例如,教学成果的实践效果如何量化?基层医生减少论文压力后,如何确保科研与临床的平衡?这些细节仍需政策制定者与一线工作者共同打磨。

结语

医疗改革的本质,是让行业中的每个角色——医生、学生、患者、管理者——都能在更合理的规则下找到位置。当论文不再是“枷锁”,当服务体验成为“标尺”,医疗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非数字的游戏。这场手术,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