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腰椎小关节紊乱:解密疼痛机制与科学防护指南

时间:2025-05-28 15:57:11

腰椎作为人体躯干的重要支撑结构,由多个椎骨和连接它们的关节组成。如果将腰椎比作一组紧密咬合的积木,那么腰椎小关节就像积木之间的“卡扣”,一旦发生错位,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弯腰拾取物品、转身晾晒衣物时,突然感觉腰部传来剧烈疼痛,身体像被“卡住”般无法自如活动——这正是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典型表现。

解密“卡扣”失灵的原因

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生主要与两种机制相关。第一种是关节面错位,当进行快速弯腰旋转动作时(例如搬重物时突然转身),关节的活动范围超出正常限度,导致上下关节突出现“半脱位”,就像错位的齿轮无法顺畅咬合。第二种情况是滑膜嵌顿,在突然的腰部扭动过程中,小关节间隙因过度牵拉形成负压,将包裹在关节腔内的滑膜组织吸入关节间隙,如同门缝夹住窗帘布般引发剧烈疼痛。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伏案工作者由于腰背肌群力量薄弱,关节稳定性下降,即使日常轻微动作也可能诱发紊乱,这解释了为何办公室白领群体发病率近年显著上升。

疼痛警报的独特信号

区别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放射性腿痛,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疼痛具有明显特征。患者在完成晾衣服、拖地等需要前屈旋转的动作后,直腰瞬间会感受到腰部“咯噔”样声响伴随刀割样疼痛,身体被迫保持前倾姿势,仿佛腰部被无形锁链固定。疼痛范围多集中在腰骶部,约40%患者会出现臀部或大腿后侧的牵扯痛,但不会超过膝关节,这种“止步于膝”的疼痛模式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急性发作期患者常呈现特殊体位:双手撑腰、躯干轻度侧弯,行走时如同提线木偶般小心翼翼。

三类高危人群的防护指南

长期弯腰工作者(如搬运工、护士)的腰椎如同持续拉伸的弹簧,每天超过300次的弯腰动作会逐渐损耗关节囊弹性。建议这类人群在搬重物时采用“军事战术蹲”姿势:双脚前后分开呈弓步,保持脊柱中立位,利用下肢力量完成动作,使腰椎压力降低40%。对于缺乏运动的中老年群体,可进行“靠墙幻椅”训练:后背贴墙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每天3组、每组维持15秒,这项运动能有效增强多裂肌等深层稳定肌群。久坐族每隔1小时应完成“座椅猫式伸展”——双手扶椅背,吸气时塌腰挺胸,呼气时含胸拱背,通过动态活动打破关节僵滞状态。

从急性处理到长期养护的完整方案

突发剧痛时,患者应立即采取“胎儿体位”:侧卧屈膝,在双膝间夹枕保持骨盆中立,这种姿势可使小关节间隙扩大0.5-1毫米,帮助嵌顿的滑膜组织自然回纳。日常养护推荐“三三制”锻炼法:每天3次、每次3组腰腹核心训练,如改良版平板支撑(膝关节着地)和仰卧臀桥,既能增强肌肉保护又不增加关节负荷。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自行尝试“吊单杠”“扭腰复位”等动作存在风险,曾有案例显示不当手法导致关节囊撕裂,因此急性期务必寻求专业康复医师进行关节松动术治疗。

预防腰椎小关节紊乱本质上是对人体生物力学的重新认知。从刷牙时单手撑台面分散腰椎压力,到使用长柄工具减少弯腰幅度,这些细微调整如同给腰椎关节安装“缓冲垫”。当我们将正确的动作模式训练成肌肉记忆,才能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健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