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2025年卫生职称评审改革:破除论文壁垒,构建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时间:2025-05-28 17:08:18


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卫生职称评审改革,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进入全面革新的阶段。此次调整以破除传统评价壁垒为核心,覆盖医生、护士、药师、技师及管理人员等全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维度的制度优化,激发行业活力。

评审标准多元化:打破“唯论文”桎梏

改革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彻底摒弃“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模式,转而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评价体系。申报者可通过提交临床诊疗方案、疑难病例分析报告或手术操作视频等实际工作成果作为评审材料,这意味着一名外科医生在急诊室连续抢救危重患者的实战经验,其价值可能远超一篇脱离临床的学术论文。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优质护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特殊病例的全程管理记录等,都将成为重要的能力佐证。这种改变如同将竞技场从书斋搬回诊室,让真正在医疗前线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职业晋升的阶梯。

基层服务政策优化:“先评后补”机制释放灵活性

内蒙古率先试点的弹性基层服务政策,为医务人员解决了职业发展与服务时限冲突的难题。例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因参与援外医疗项目导致基层服务时长不足,现可通过“先评审后补服务”机制获得副高职称评定资格,只需在通过评审后两年内完成基层服务即可。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创新模式,既保障了基层医疗资源输送的制度目标,又避免因机械执行年限要求导致人才晋升受阻,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职称转换通道拓宽:支持跨领域人才流动

针对医疗技术融合发展需求,新政为跨领域转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影像科技师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后,其在医疗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创新成果可折算为职称评定分值;临床医生转型医院管理岗位时,其主导的流程优化项目与患者满意度提升数据,均可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范畴。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认定方式,犹如在医疗人才生态系统中架设互通立交桥,为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三维能力坐标

改革后的评价维度形成“技术精度—决策效度—人文温度”的立体框架。在技术层面,重点考核如药师对罕见病用药方案的精准设计能力;在决策层面,着重评估管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人文关怀维度,则通过患者随访数据、医患沟通记录等材料,衡量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这种评价机制如同为医务人员绘制能力等高线图,既清晰展现专业强项,又客观反映成长空间。

动态监管机制:构建评审质量闭环

新政同步强化评审过程的全周期监管,建立“材料追溯—效果跟踪—动态复核”机制。例如某位通过手术视频评审晋升的主任医师,其提交的微创手术案例将接受术后3年的患者康复数据追踪,若出现技术缺陷导致的并发症,可能触发职称复评程序。这种“终身责任制”的监管设计,确保评审结果经得起临床实践的长效检验。

此次改革犹如为医疗卫生行业安装新的操作系统,既保留职称评审的人才筛选功能,更赋予其引导专业发展方向的新使命。当临床能力成为职业发展的硬通货,当弹性制度消解晋升道路的刚性障碍,广大医务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患者床旁的现实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医疗系统服务效能的质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