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两味药小方:药简力专的临床智慧
时间:2025-05-30 11:19:53
在中医典籍的浩瀚长卷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犹如一座精妙的方剂宝库,其中许多仅由两味药组成的"小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四两拨千斤的疗效智慧。这些方剂结构精炼如围棋中的"手筋",往往通过药物间君臣佐使的巧妙配合,直指病机核心。让我们透过几则经典案例,揭开仲景小方"药简力专"的临床奥秘。
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的黄金搭档
当热邪郁于胸膈,患者出现烦热不眠、心中懊憹时,仲景仅用栀子与淡豆豉两味便构建出清透郁热的经典组合。栀子苦寒降泄,如消防员直入火场扑灭烈焰;淡豆豉轻浮宣散,似开窗通风带走闷热。二者一降一宣,形成"清热不遏邪,透邪不助热"的动态平衡。现代将本方拓展应用于更年期潮热、焦虑性失眠等属"热郁胸膈证"者,正是把握了其解除无形郁热的本质特征。
芍药甘草汤:挛急疼痛的解锁密码
针对筋肉拘挛、腹痛如绞等"筋脉失养"症状,仲景创制的芍药甘草汤堪称中医界的"肌肉松弛剂"。白芍酸收养阴,如同给干枯的绳索涂抹润滑剂;炙甘草甘缓补中,好比为紧绷的琴弦调节松紧度。两药相须为用,形成"酸甘化阴"的特殊效应,能迅速缓解平滑肌与骨骼肌的痉挛状态。现代药理学证实,该方可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发挥作用,这为治疗腓肠肌痉挛、胆绞痛等疾病提供了科学注脚。
干姜附子汤:回阳救逆的急救先锋
面对大汗亡阳、四肢厥逆的危急证候,仲景用大辛大热的干姜配附子组成"中医强心针"。附子如烈火温通十二经,干姜似炭火持续供热,二者配伍形成"附子无干姜不热"的增效组合,能快速重建人体阳气循环。现代急救中常用于急性心功能衰竭、休克前期等病症,其起效速度甚至不亚于部分西药制剂,彰显了中医"急症善用热药"的独特理念。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窒闷的疏通利器
虽然原方由三味药组成,但其中的核心药对枳实与薤白单独使用即可展现卓越疗效。枳实破气消积如疏通下水道的钢缆,薤白通阳散结似融化管道冰层的热水,二者协同解决"痰气互结"导致的胸闷气塞。现代医家将其精简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往往能迅速改善心肌供血,这种"通补兼施"的思路比单纯活血化瘀更符合中医整体观。
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的调解专家
虽为七味组成的大方,但其中黄连配干姜的"药对"堪称治疗上热下寒的经典模块。黄连如制冷机清泻胃火,干姜似暖风机温运脾阳,二者寒热并用,形成"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相反相成格局。这种配伍思维启发了现代对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复杂病症的治疗,通过调节消化系统微环境而非单纯抑菌,展现出中医调控平衡的独特优势。
这些历经千年检验的仲景小方启示我们:中药配伍的精髓不在于药物的多寡,而在于准确把握病机与药性的对应关系。就像高明的厨师用盐糖两味便能调出百味,中医大家通过两味药的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之性,即可构建出四气调神的治疗网络。在当代临床实践中,这些简约而不简单的经典配伍,依然是攻克复杂疾病的重要武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