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新规:临床能力与基层服务成硬指标,医疗人才评价体系迎来全面重构
时间:2025-06-04 09:23:23
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评审迎来重大变革,这场改革不仅重塑了医疗行业人才评价的坐标系,更将深刻影响百万医护工作者的职业轨迹。面对新规,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均需重新校准晋升策略。
一、评审体系的结构性重构
2025年新政彻底打破"唯论文论英雄"的传统模式,构建起"三维立体"评价体系:临床能力占比提升至40%,科研成果从绝对指标转变为加分项;基层服务经历成为硬性门槛,要求副高申报者必须完成累计1年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支援,其中6个月需集中连片服务,相当于将医护人员的"脚力"与"笔力"置于同等地位。这种变革恰似医疗界的"GPS定位系统",既要精准导航学术高度,更要实时校验服务温度。
二、核心指标的权重洗牌
新标准确立五大关键指标权重分配:
临床实践能力(30%):通过病案分析、手术视频等实操考核,要求提供不少于5份典型病例的完整诊疗记录
科研成果(25%):重点考察技术专利、科研报告等"接地气"成果,论文发表量缩减至总评分的15%以内
教学贡献(15%):带教时长、学员评价等指标首次纳入量化考核
学术影响力(15%):参与指南制定、学术会议演讲等替代传统论文要求
继续教育(10%):年度学分达标率从80%提升至100%,建立动态学习档案
这种权重设计如同医疗质量评估的"平衡计分卡",既保留专业深度,又拓宽能力维度。某三甲医院副院长形象比喻:“过去像做心电图只盯一个导联,现在要同步监测多个生命体征。”
三、破格机制的全面锁紧
新政明确取消所有破格申报通道,建立"标准化+弹性化"的双重门槛:
学历年限双轨制:本科申报副高需中级职称满5年,大专学历者若在基层服务可延长至7年,但须额外完成2项创新技术推广
正高晋升闭环:要求副高任职期满5年且近3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形成"阶梯式"成长路径
特殊领域倾斜:对口支援地区服务超3年者,可适当放宽外语要求,但临床能力考核标准上浮20%
这种设计犹如设置医疗人才的"安全阈值",既防止"揠苗助长",又为基层工作者开辟专属通道。某县域医院院长坦言:“现在晋升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积分赛。”
四、材料审核的穿透式监管
新政策建立"三位一体"审查机制:
1.代表作盲审制度:随机抽取10%申报者的病案/科研成果进行跨院专家盲审
2.医德医风区块链存证:建立执业行为数字档案,学术不端行为终身追溯
3.单位廉政评价:实行申报材料部门双签责任制,虚假信息直接取消单位三年参评资格
某省级卫健委工作人员透露,2025年将启用AI辅助的"职业画像系统",通过分析电子病历书写规范度、会诊参与频次等20余项行为数据,自动生成职业道德评估报告。
五、备考策略的范式转换
面对改革,建议采取"三阶进阶法":
1.筑基阶段(6-18个月):完成基层轮转/对口支援,积累不少于30例特色病例
2.攻坚阶段(3-6个月):选择2-3项创新技术形成专利,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3.冲刺阶段(1-3个月):制作多媒体形式的代表作集,包括手术视频、疑难病例讨论实录等
特别注意时间规划窗口期:基层服务经历需提前2年布局,继续教育学分应每月定期完成。正如某通过新规评审的副主任医师所言:“现在准备职称像做腹腔镜手术,每个操作都要留下清晰影像证据。”
这场职称评审改革本质是医疗行业人才评价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建立"临床为本、科研为翼、德才兼备"的新标准,推动医疗队伍从"论文型专家"向"复合型医者"转型。对于医护人员而言,2025年不仅是晋升关卡的调整,更是职业价值的重新定义——当病案分析的重量超过学术论文,当基层足迹成为晋升必修课,医疗行业的人才评价终于踏上了回归本质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