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自制酸菜变'毒菜':亚硝酸盐中毒事件揭示传统腌制食品的安全隐患

时间:2025-06-05 15:00:34

近日,一则老人因食用自制酸菜后全身发紫、呼吸困难被送医抢救的新闻引发关注。这起典型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再次将腌制食品的安全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当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碰撞,如何科学看待腌菜中的“隐形杀手”,成为亟待普及的生活常识。

亚硝酸盐:从调味功臣到健康威胁的蜕变

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适量添加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并赋予腌制品独特风味。然而,当摄入量超过0.3克时,它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丧失携氧能力——这正是患者出现全身紫绀(医学上称为“发绀”)的根本原因。家庭自制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呈现动态变化:腌制初期(1-3天)开始生成,1-2周达到峰值,相当于将一茶匙毒素缓慢注入食材;20天后含量锐减,一个月后趋于安全水平。老人食用的酸菜恰处于“毒峰期”,如同误饮未充分煮沸的豆浆,看似无害实则危机四伏。

三大高危操作:你家腌菜缸可能是定时炸弹

储存容器选择不当

不锈钢容器在盐分腐蚀下可能释放重金属,而塑料桶则易渗透有害物质。厦门市监局的实验证实,玻璃或陶瓷容器能阻断外界污染,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如同给腌菜穿上防护服。涉事家庭使用的塑料桶内壁已出现磨损,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时间与温度的致命博弈

室温超过20℃时,乳酸菌与硝酸盐还原菌会展开“菌群战争”。虽然乳酸菌最终会以酸度压制对手,但战争初期(腌制前两周)正是亚硝酸盐疯狂增殖的阶段。涉事酸菜仅腌制7天便食用,相当于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裸奔。

原料处理的隐蔽风险

霉变蔬菜携带的霉菌毒素与亚硝酸盐具有协同毒性,而未彻底晾干的水分则是细菌的“狂欢派对邀请函”。监控画面显示,老人使用的白菜根部残留泥土,这种“带伤入伍”的原料使亚硝酸盐含量较正常值飙升3倍。

急救与预防:构筑家庭食品安全防线

当患者出现嘴唇青紫、指甲发绀等典型症状时,需立即送医进行亚甲蓝特效解毒治疗。预防层面可采取三级策略:

  1. 时间管控:制作日历标记腌制日期,严格执行“20天安全线”制度;

  2. 科学配伍:搭配猕猴桃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其抗氧化作用能像剪刀般剪断亚硝酸盐向致癌物亚硝胺的转化链条;

  3. 风险分散:将单次50克的食用量控制在火柴盒大小,每周不超过3次。

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规范腌制的酸菜亚硝酸盐残留量可降至6mg/kg以下,相当于1公斤酸菜仅含1粒芝麻重的毒素。而本次事件中送检样本数值高达180mg/kg,警示我们:传统工艺需要现代科学的精准调控。正如315晚会曝光的“木薯粉条”事件所示,食品安全没有“土法炼钢”的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