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外科医生的双轨人生:手术刀与显微镜间的马拉松
时间:2025-06-09 17:43:25
清晨6点30分,天光未亮,某三甲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岩已换上刷手服。他的手术日从今天第一台心脏搭桥术开始,预计要连续完成5台手术,最后一台结束时间可能接近午夜。这种工作节奏在外科被称为"马拉松式手术日"——就像运动员需要同时保持爆发力和耐力,外科医生既要在手术台上精准操作,又要在手术间隙完成科研论文的修改。这种双轨并行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当代外科医生的集体画像。
临床战场:刀尖上的生死时速
上周二的手术室里,张岩团队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冠心病患者。65岁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糖尿病和轻度肺功能不全,心脏搭桥术的麻醉风险评分高达4级(属于高风险)。这类手术需要从患者腿部截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同时要在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毫米级的血管吻合。手术团队术前进行了3小时的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术",这种术式能减少体外循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破坏,但对主刀医生的缝合稳定性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当手术进行到关键阶段时,监护仪突然显示ST段抬高,麻醉医师立即提示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张岩需要在一分钟内做出决策:是继续完成既定吻合方案,还是转为传统体外循环手术?这种时刻,临床经验比论文里的统计学数据更有说服力。
科研赛道:实验室里的隐形手术
每周四下午是张岩雷打不动的科研时间。作为微创心脏手术方向的学科骨干,他正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蛇形手术机器人血管吻合技术"项目。这项研究需要将传统开胸手术的缝合精度复刻到直径仅8mm的机械臂上,相当于要求厨师用钓鱼线完成微雕作业。但现实情况是,上周因紧急加台了两例主动脉夹层手术,他不得不取消实验室的动物实验。这种冲突在职称评审季尤为明显——副主任医师晋升要求近五年至少主持1项省部级课题,发表3篇SCI论文,而张岩的论文被某期刊要求补充的对照实验数据已逾期两周。
时间账簿:撕裂的24小时法则
翻开张岩的电子日程表,可以看到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每周3个手术日平均完成12-15台手术,耗时约50小时;出门诊、查房等临床工作再消耗20小时;剩余的科研时间被迫碎片化,像用手术剪裁切的布条。去年他主导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杂交手术室(同时具备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功能)能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但这项成果的论文却因缺乏基础机制研究被期刊评为"临床价值突出但学术深度不足"。这种评审悖论就像要求米其林厨师同时具备分子料理的理论造诣——当临床医生把时间投入到机制研究时,又可能被批评"脱离临床实际"。
双轨突围:寻找临床与科研的最大公约数
在带教住院医师时,张岩常强调"手术记录就是最好的科研素材"。他要求团队采用标准化手术视频记录系统,将关键步骤的影像资料自动归档。这种工作方式意外催生出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血管牵引器,灵感来自处理钙化血管时的临时改良;另一个是智能手术器械计数系统,源于某次接台手术中发生的纱布清点失误。这些来源于临床痛点的创新,正在形成新的评价范式——某省级医院已将"临床技术创新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相当于用科研成果反哺临床需求。
夜幕降临,当张岩完成当天最后一台二尖瓣修复术时,手术室护士长递来两份文件:明天第一台手术患者的知情同意书,以及期刊发来的论文修改意见。在更衣室的灯光下,他同时审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征"——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和审稿人标注的统计学P值要求。这种持续的双轨并行,或许正是当代外科医生必须修习的进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