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农历五月‘毒月’养生指南:湿、热、寒三毒交织下的健康防御策略
时间:2025-06-12 11:44:58
农历五月,古称“毒月”,是一年中气候最复杂多变的时期。此时不仅蛇虫活跃,人体内的“湿、热、寒”三毒也悄然滋生,成为健康隐患。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早已记载,此时“诸久疾易发”,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五月确实是皮肤问题、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这些现象背后,正是传统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集中爆发——风、寒、暑、湿、燥、热交织作用,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湿毒:黏腻如梅雨的体内淤积
湿毒如同阴雨天附着在墙壁上的水汽,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身体。当环境湿度过高,人体汗孔张开,湿邪便趁机侵入,淤积在皮肤和脏腑之间。最典型的症状是晨起时身体沉重如裹湿衣,舌苔厚腻似铺了一层白霜,食欲不振到看见油腻食物就反胃。更麻烦的是,湿毒会与热毒或寒毒结合,形成更难祛除的“湿热”或“寒湿”。比如湿疹反复发作时渗出的黄色液体,就是湿热交织的表现;而慢性腹泻伴随手脚冰凉,则是寒湿困脾的征兆。
热毒:体内点燃的隐形火把
农历五月气温骤升,人体阳气外浮,内热不断积聚形成热毒。这种毒不像明火般灼热,而像慢炖锅般持续蒸腾津液。患者常感到口干如久旱的田地,即使大量饮水也无法缓解;情绪则像一点就燃的干柴,稍遇刺激便烦躁易怒。皮肤上冒出的痤疮和痱子,实际上是身体在通过毛孔排泄热毒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导致毛孔开合失调,反而会让热毒郁结更深——这解释了为什么办公室人群在五月更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目赤肿痛等“上火”症状。
寒毒:藏在盛夏的隐形冰窖
与直觉相反,五月的寒毒危害可能比冬季更甚。当人们贪凉饮冷、久吹空调时,体表毛孔遇冷骤然闭合,将寒邪锁在体内。这种寒毒像冰箱里的霜,看似微不足道,日积月累却能让脏腑功能逐渐“冻结”。典型表现是腹泻时腹痛如绞,排泄物清稀如淘米水;女性则可能出现痛经加重、经血中夹杂暗紫色血块。更危险的是,颈肩部位被冷风直吹后,寒毒可能循经络入侵,引发面瘫——这正是中医强调“暑月不迎风”的原因。
三毒联防:从饮食到作息的立体防御
对抗五毒月的威胁,需要像防汛一样建立多道防线。饮食上宜遵循“夏吃淡”原则,用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冲刷体内淤积;绿豆、苦瓜等凉性食物则可中和热毒,但需搭配姜片防止过度寒凉。运动方面推荐“微汗为度”的八段锦或快走,既能宣发湿气,又避免大汗耗伤津液。特别要提醒的是,晚上11点前入睡比任何保健品都重要——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是胆经排毒高峰,熬夜会令毒素沉积加倍。
对于已经出现明显症状者,可采取“分区治理”策略:湿毒重者用藿香正气水外敷肚脐;热毒盛者饮桑叶菊花茶;寒毒深者以艾灸关元穴。但要切记,五毒月的养生核心在于“平衡”而非“对抗”,就像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过度清热可能招致寒毒,盲目温补又会助长热毒。唯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将这“最毒的30天”转化为调理体质的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