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专利申报避坑指南

时间:2025-06-17 15:57:46

在医疗专利申报领域,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隐藏着诸多法律与技术交织的陷阱。一位资深从业者曾感慨:“专利布局是医疗器械企业的生命线,但稍有不慎便会深陷诉讼漩涡”。本文将结合真实案例与审查数据,揭示那些让申请人付出惨痛代价的申报误区。

权利要求书:专利保护的"边界围墙"

医疗器械专利中最常见的败笔在于权利要求范围设定失当。某药物制剂专利分析显示,2017-2019年期间平均授权率仅26.08%,其中近四成被驳回案例源于权利要求表述模糊。就像建造房屋时未明确标注地界,过于宽泛的表述(如"所有心血管治疗设备")易被认定缺乏特异性,而过度收缩(如"仅适用于某型号导管")则会让竞争对手轻易设计规避方案。正确的做法是采用"核心特征+技术效果"的递进式写法,例如某微创手术机器人专利将保护范围限定为"具有三自由度腕部结构的末端执行器",既确保排他性又留出合理拓展空间。

说明书:技术方案的"完整基因图谱"

审查实践中,约32%的医疗专利补正通知涉及说明书缺陷。药物专利领域尤其明显,物质专利若未完整公开化合物结构式与制备参数,就如同仅提供药物分子式却隐瞒关键晶型数据,后续极易被无效宣告。某知名案例中,企业因未在说明书中记载医疗器械的疲劳测试数据,导致维权时被法院认定"公开不充分"而败诉。建议采用"实施例金字塔"结构:基础层记载必要技术参数,中间层展示典型应用场景,顶层则预留改进实施例,形成立体防护网。

新颖性陷阱:藏在现有技术中的"时间炸弹"

医疗领域专利新颖性判断存在特殊复杂性。药物研发中常见的"老药新用"方案,若未在首次申请时同步提交用途专利,可能被后续研究者捷足先登。更隐蔽的风险来自非专利文献,某内窥镜改进专利因忽略三年前某学术会议的海报展示而被无效。建议建立"四维检索"机制:除常规专利数据库外,还需扫描行业会议记录、临床试验注册平台、FDA510(k)档案等非传统公开源。

数据真实性:临床证据的"双刃剑"

医疗器械发明专利审查中,62%的驳回决定涉及技术效果数据问题。常见误区包括:将动物实验数据直接推论至人体应用,或未标注统计学差异显著性。这好比用自行车碰撞测试结果来证明汽车安全性,必然遭遇审查员质疑。创新药申报更需注意,审查指南明确要求二期临床试验需包含安慰剂对照组的量化结果。某降糖药专利就因未公开受试者基线特征数据,导致创造性被否定。

法律条款误解:人道主义背后的"特殊禁区"

医疗专利领域存在独特的法律排除条款。专利法第25条明确排除"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的保护,但巧妙的技术包装可打开突破口。例如,将"乳腺癌筛查流程"转化为"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方法",或将"针灸治疗方案"撰写为"具有特定穴位定位功能的治疗仪"。需要特别注意,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手术导航系统需申请医疗器械发明专利,而单纯算法模块可能因属于"智力活动规则"被排除保护。

在全球化布局时代,跨国申请中的权利要求解释差异构成另一重风险。某国内企业在美国申请的导管专利因未区分"steerable"(可操控)与"flexible"(可弯曲)的技术特征,导致维权范围缩水40%。建议采用"权利要求对照表",在PCT申请阶段即标注各司法辖区对关键术语的解释惯例。

医疗专利的本质是技术方案与法律保护的精密耦合。那些倒在新药上市前夜的研发者,往往不是败给科学技术,而是输在专利文件的细节陷阱中。掌握这些避坑法则,或许就是打开创新价值保险箱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