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困境与突破
时间:2025-06-17 17:27:07
基层医疗工作者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公共卫生服务等重任。然而,职称评审制度这一职业发展的“指挥棒”,却长期成为困扰基层医生的现实枷锁。本文将从职业发展、工作压力、评审标准三大维度,剖析基层医生在职称晋升路上的结构性困境。
职业发展瓶颈:看不见天花板的晋升通道
基层医生常自嘲为“万年主治”,这一现象背后是职称晋升机会的极度稀缺。现行制度下,高级职称名额向大医院倾斜,基层医疗机构指标不足5%,导致许多医生从业20年仍停留在初级职称。这就像让短跑选手参加马拉松,起点不同却要求相同终点。晋升受阻直接引发薪资增长停滞——某省调研显示,无中级职称的基层医生月收入较同级医院医生低40%,形成“待遇洼地”。更严峻的是,职业路径的狭窄加速了人才流失,西部某县三年内流失的基层医生中,83%将“晋升无望”列为首要原因。
工作压力倍增:左手患者右手论文的失衡天平
当大医院医生专注科研时,基层医生正忙于家庭签约、慢病管理等“一揽子”服务。但评审标准却要求他们同样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这如同要求田间劳作的农民必须会写农业机械说明书。某社区全科医生坦言:“白天接诊100多名患者后,深夜还要熬夜写论文,三年内体检异常指标翻倍”。时间冲突之外,继续教育学分制度更显苛刻——偏远地区医生为凑学分,每月需往返县城数次,车程耗时相当于多上两天班。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评审设计,实质是将行政成本转嫁给一线工作者。
评审标准错位:用尺子量体温的考核困境
现行标准最根本的矛盾在于用三甲医院的标尺衡量基层工作。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却忽视实际诊疗能力。调查显示,82%的基层医生认为“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比论文更有价值,但评审中临床案例仅占15%权重。更荒诞的是,外语考试成为硬门槛,对于主要服务老年群体的乡村医生而言,这无异于考潜水证才能当护林员。某评审专家透露:“曾有村医因不会英语落选,但他用中药治好2000多名高血压患者的事迹反而不计分”。
突破路径正在显现。北京等地新政策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评审指标,相当于给“接地气”的服务明码标价;浙江试点“医共体”模式,让三甲专家带教成果可折算为基层医生晋升学分。这些改革犹如打开多扇窗户:建立分层评审体系,让常见病管理能手与科研人才各有赛道;推行“代表作”制度,将家庭医生签约率、慢病控制率等作为“硬通货”;构建区域学分互认网络,破解偏远地区教育难题。只有当职称评审从“空中楼阁”回归“田间地头”,基层医生才能真正成为健康守门人而非制度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