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职称评审改革:破除形式主义

时间:2025-06-17 17:33:13

在当代学术与职业发展体系中,职称评审本应是衡量专业人才能力与贡献的标尺,却逐渐演变为一场形式大于实质的“表演”。这场表演的剧本,往往由论文数量、期刊级别等量化指标构成,而主角的实际能力与业绩反而沦为舞台背景。这种畸形的评价机制,不仅催生了“职称泡沫”,更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风气,最终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评审形式主义”。

评审现状:论文流水线与能力荒漠化

当前职称评审的核心矛盾,在于将复杂的专业能力简化为论文数量的机械累加。许多省份虽在2025年政策中弱化论文硬性要求(如北京允许用教案、病历等替代论文),但实际操作中,“唯论文”惯性依然强大。教师为评职称批量生产低创新性论文,医生被迫放弃临床研究去追逐SCI指标,工程师的专利成果在评审表中权重不及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同用菜市场的秤砣丈量黄金的价值,既荒谬又低效。更讽刺的是,同行评审本应保障论文质量,却因功利化需求演变为“拒稿率越高,剩余论文水分越大”的悖论。

问题根源:制度设计的三大缺陷

首先,指标异化将学术研究异化为“刷分游戏”。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改革所揭示的,传统考核办法迫使研究者追求“短平快”成果,而非解决真问题。其次,权责错位让评审标准脱离实际需求。例如重庆市2025年新政允许本科毕业十年直接认定副高,恰恰反衬出原有年限要求与能力成长的脱节。最后,监管真空助长了学术投机。教育部虽明令禁止将论文作为唯一标准,但缺乏对“水刊”交易、代笔产业链的刚性约束,导致山东大学等高校不得不自行建立期刊负面清单。

破局之道:从“纸面评审”到“三维评价”

改革需要构建质量锚定、实践导向、动态反馈的新型评价体系。质量锚定意味着学习南京大学经验,用“一篇突破性论文”替代“十篇灌水论文”的考核逻辑;实践导向要求像河南省那样,将基层服务年限、技术项目纳入评价框架;动态反馈则需建立类似北京市的“代表作制度”,允许教案、工程方案等多元成果发声。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海南等地已试点将教师帮扶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这种“用脚丈量土地”的评价方式,远比数论文页码更有说服力。

真正的改革,不在于简单取消论文要求,而是重构评审的价值坐标系。当一篇解决临床难题的病历与《自然》论文同等重要,当工程师的专利转化率比期刊影响因子更具说服力,职称评审才能从“学术GDP竞赛”回归能力本位的初心。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专业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被公正评价——毕竟,衡量森林的价值,不能只数树木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