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困局
时间:2025-06-20 16:20:21
在基层医疗体系中,职称评审如同一道无形的门槛,将医生的职业发展与复杂的标准紧密捆绑。一位县级医院的主治医师,每日需接诊近百名患者,同时兼顾夜班和急诊任务,却在晋升副主任医师时因“缺两篇国家级论文”被拒之门外——这种场景正在全国20余万基层医疗机构中反复上演。
论文困局: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行评审体系将论文数量与期刊等级作为硬性指标,要求副主任医师申报者至少发表2篇国家级论文,且需分散在不同时间段和期刊。这对日均工作12小时的基层医生而言,无异于要求短跑运动员同时完成马拉松训练。某省三甲医院的科研数据显示,临床医生撰写1篇符合要求的论文平均需投入428小时,相当于基层医生半年的全部业余时间。更残酷的是,基层医疗机构往往缺乏实验设备、数据库资源,连基础的文献检索都需驱车3小时前往市级图书馆完成,这种“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科研条件,使得许多优秀临床医生止步于职称晋升的半途。
临床能力评估的测量困境
尽管评审条件中明确要求“病案数量需体现救治水平”,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显著的量化难题。例如某县医院提交的10份疑难病案,因未包含“使用最新基因检测技术”而被判定为创新性不足,却忽略该院根本不具备相关设备的事实。这种脱离实际场景的评判标准,导致医生不得不在患者救治与技术作秀间艰难抉择。更吊诡的是,评审要求的“医疗技术达到本地区先进水平”缺乏明确界定,使得同省不同县的评审通过率差异可达47%。
资源错配引发的恶性循环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实困境在评审标准中形成叠加效应:越是需要留住人才的偏远地区,越容易因职称评审受阻流失骨干。调查显示,山区县级医院主治医师晋升成功率仅为主城区医院的1/3,这直接导致近五年基层医生向城市三甲医院流动率提升21%。某地市卫健委的应对措施颇具启示意义——允许用“5份完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档案”替代1篇论文,这种将公共卫生服务纳入评审体系的创新,使当地基层医生晋升通过率提升至原有水平的2.8倍。
破局之路的微光与迷雾
部分地区试行的“分类评审”机制显露曙光:将评审通道细化为临床型、科研型、公共卫生型,允许医生根据实际条件选择赛道。某试点县的数据表明,选择临床赛道的医生通过率提升至76%,其提交的“急性农药中毒救治成功率提升方案”等实践成果,反而催生出3项省级医疗质量改进项目。但这类改革仍面临制度性障碍,例如国家医保DRG付费体系尚未与新型评审标准对接,导致临床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可量化的评审优势。
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职称评审困局,本质是医疗价值评价体系的时代性错位。当三甲医院医生用基因编辑技术冲击《自然》期刊时,基层医生正用听诊器与血压计守护着6.4亿农村人口的健康防线——二者本应拥有同等价值的职业尊严,却因单一的评价尺度被割裂成两个世界。或许医疗职称改革的终极答案,就藏在某个乡村医生填写的第287份家庭健康档案里,那里记录着的不仅是血压血糖数据,更是一个群体对生命守护最朴实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