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中国SCI期刊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时间:2025-06-26 11:14:50
2024年JCR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国SCI期刊的发展态势令人瞩目。作为科研领域的风向标,这份报告揭示了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快速成长,特别是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两个关键指标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发表平台。
影响因子:中国期刊的"学术海拔"显著抬升
影响因子一直被比作期刊界的"海拔高度计",数值越高代表学术影响力越大。今年中国SCI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达到3.8,较去年提升15%,这个增幅相当于在学术高峰上又攀登了300米。材料科学领域的《Nano Research》影响因子突破10.0大关,就像从省级运动员一跃成为国家队主力。这种提升直接体现在投稿质量上——高水平论文的投稿量同比增加40%,形成了学术界的"马太效应":好期刊吸引好论文,好论文又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
引用率:中国研究的"朋友圈"持续扩大
引用率可以理解为学术成果的"社交活跃度"。2024年中国SCI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达到8.2次,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2%。特别是环境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单篇最高被引次数突破200次,相当于在学术会议上被反复讨论的"网红观点"。这种变化背后有两个驱动力:一是中国学者国际合作的论文占比升至35%,就像组建了跨国学术"朋友圈";二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期刊数量增加50%,让研究成果像"学术网红店"一样向全球开放。
学科亮点:多领域呈现"组团式突破"
临床医学期刊的表现尤为亮眼,《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影响因子达到6.5,相当于从社区医院升级为三甲专科。工程类期刊则呈现"专精特新"特点,15种期刊进入Q1区,就像在奥运赛场多个小项同时摘金。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学科期刊数量增长最快,同比增加25%,这种"学术混搭"模式正在产出1+1>2的效果。
出版模式:开放获取成为"学术高铁"
中国SCI期刊中开放获取比例已达60%,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这种模式让论文传播速度提升40%,就像普通列车升级为高铁。某材料学期刊实行开放获取后,论文下载量三个月内突破5万次,相当于一个中型图书馆的月访问量。混合出版模式也在优化,部分期刊的审稿周期缩短至30天,大大提升了学术交流效率。
国际比较:从"跟跑者"到"并行者"的转变
中国SCI期刊数量已占全球12%,影响力增幅连续三年领先欧美。在化学领域,中国期刊平均影响因子首次超过日本;在计算机科学方向,被引频次增长率是美国期刊的1.5倍。这种变化就像田径赛场上,第二梯队的选手开始与第一集团并驾齐驱。不过也需清醒认识到,在顶尖期刊数量和编委国际化程度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展望:质量与影响力的"双螺旋"上升
随着中国科研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R&D经费占GDP2.6%),SCI期刊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预计到2025年,至少30种中国期刊将进入各学科前10%,就像更多"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下一步发展重点应包括:提升国际审稿人比例(目前平均20%),加强期刊数字化建设,以及培育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学科期刊群。
这些变化对科研工作者意味着更多机遇:投稿选择更丰富,成果传播更高效,国际合作更便利。对于年轻学者来说,现在正是把握中国期刊上升势头的黄金时期。随着中国SCI期刊国际能见度的提升,在这里发表论文正逐渐成为学术履历的"加分项"而非"妥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