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夏季护心指南:避4事做6事

时间:2025-06-26 14:21:04

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大量排汗调节体温,这一过程会导致血液浓缩、电解质流失,心脏需要更高负荷维持循环功能。据统计,每年6-8月心血管急诊量较其他季节增加20%-30%,这与夏季特有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科学调整日常行为模式,能有效降低心脏突发事件风险。

少做4件加重心脏负担的事

1.剧烈运动:超出承受能力的“热血沸腾”

当环境温度超过32℃时,高强度运动会使核心体温急速上升,如同让心脏在“桑拿房”里加班。此时心率可达静息状态的3倍,同时大量出汗导致钾、钠等电解质失衡,可能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肌缺血。建议将跑步、球类等运动调整为清晨或傍晚进行,采用“说话测试”控制强度——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即为安全范围。

2.暴饮暴食:胃肠与心脏的“资源争夺战”

一次性摄入过量食物时,消化道需要调动全身30%的血液进行消化,这相当于强行分流了心脏的供血储备。特别是高脂饮食会使血液黏度在餐后4小时内提升15%,增加血栓风险。夏季建议采用“彩虹餐盘”原则,每餐包含3种以上颜色的蔬果,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脂,将进食速度控制在每口咀嚼20次以上。

3.熬3.:剥夺心脏的“夜间维修时间”

人体在深度睡眠阶段会启动“心血管维护程序”,心率下降15-20次/分钟,让心脏获得充分休整。连续熬夜超过23点,会使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50%,相当于在血管内埋下“微型炸弹”。建议设置“电子宵禁”——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用38-40℃温水泡脚10分钟帮助过渡到睡眠状态。

4.情绪波动:心理压力转化为“心脏毒素”

愤怒、焦虑等剧烈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这种激素可使冠状动脉在30秒内收缩40%,如同给心脏供油管道突然拧紧阀门。可采用“5-7-8呼吸法”应急调节:吸气5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轮能使心率快速回归正常区间。

常做6件守护心脏的事

1.适量运动:给心血管做“弹性训练”

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或游泳,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相当于给心脏装上“辅助泵”。运动时保持“微汗但可交谈”的状态,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钾的椰子水或淡盐水。

2.清淡饮食:打造“低阻力”血液循环

将每日盐摄入控制在啤酒瓶盖大小(约5g),用葱姜蒜等天然香料替代部分盐分。富含Omega-3的鲭鱼、亚麻籽能减少血管壁“锈蚀”,像给血液管道涂抹“润滑剂”。

3.充足睡眠:启动心脏“深度维护模式”

保持22:00-6:00的黄金睡眠时段,此时人体分泌的褪黑素能中和破坏血管的氧自由基。午间20分钟“充电小睡”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提升35%。

4.情绪稳定:构筑“心理防波堤”

每日10分钟正念冥想,能使压力激素皮质醇降低26%。培养“三件好事”记录习惯:睡前记录当天3个积极瞬间,持续6周可显著改善心脏变异性。

5.多喝水:维持血液“理想稀释度”

每小时饮用200ml温水(约半瓶矿泉水),使尿液保持淡柠檬色。加入2片新鲜薄荷叶的水分更能促进微循环,相当于给血液做“水力按摩”。

6.定期检查:建立“心脏健康档案”

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心脏三联检”:动态心电图捕捉隐匿心律失常,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使用寿命”,hs-CRP检测预测炎症风险。夏季前专项检查可提前发现90%的潜在隐患。

特别提醒:当出现“非劳累性牙痛”、“左肩放射性酸胀”、“莫名冷汗”等不典型症状时,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并就医。这些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摩尔斯电码”式求救信号。通过科学管理生活细节,能让我们的心脏在炎夏依然保持稳定有力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