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卫生职称改革新政:以考代评、成果代表作制度全面铺开

时间:2025-06-26 15:12:43

政策背景与核心改革方向

近日,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发布职称评审重磅新政,标志着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迎来深度调整。此次改革以“公平性”和“专业性”为核心,通过“以考代评”“成果代表作制度”等创新机制,打破传统评审壁垒,同时明确多项抗疫优待政策进入退出倒计时,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初中级职称全面“以考代评”,标准化考试成硬指标

自2026年1月1日起,温州市率先实施的卫生专业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制度将全面铺开。新政策要求所有申报人员通过统一考试获取职称资格,考试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此举旨在消除主观评审差异,例如以往因地域、单位资源不均导致的评审不公问题,转为以客观成绩为核心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考试标准将与临床需求深度绑定。例如,护理类职称考试将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模块,而临床医生则需强化多学科协作案例分析。专家指出,这类调整如同“职业能力GPS”,精准定位专业技术短板,推动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动态匹配。

高级职称“双轨并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冰

针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新政引入“成果代表作制度”,允许申报者以临床案例、科研论文、技术创新专利等多元化成果替代传统论文数量考核。例如,一名三甲医院医生可通过成功救治的罕见病案例或自主研发的医疗设备申报职称,打破“唯论文”僵局。

同步推进的还有“双轨制”过渡政策:2024年度会计、卫生中医药、经济人力资源等专业高级职称允许新旧评审标准并行,2025年起全面执行新规。这种“缓冲带”设计被业界比喻为“职称改革软着陆”,既给从业人员适应期,又避免政策突变引发人才断层。

跨界评职称:高校教师可兼评卫生类高级职称

改革首次打通高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职称评审通道。高校教师若参与临床带教、公共卫生项目研发或医院学科建设,可凭相关成果申报卫生类高级职称。例如,医学院教授主持的跨医院科研项目,既可作为高校职称晋升依据,也可用于卫生系统职称评定。这一政策被喻为“人才流动立交桥”,有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抗疫优待政策进入最后窗口期

内蒙古自治区近日明确,对未享受过疫情防控倾斜政策的一线医务人员,其职称申报优待政策将延续至2026年底。这意味着,2027年卫生资格考试报名(通常于2026年底启动)将不再适用该政策,相关人员仅剩2025年、2026年两次申报机会。

此类政策调整并非孤例。全国多地卫健委已释放信号,抗疫一线人员在职称评审中的加分、优先聘任等特殊通道,将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逐步退出。这种“政策退坡机制”如同“职业发展计时沙漏”,提醒医务人员需加速完成能力转型升级。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从短期看,以考代评可能加剧中青年医护人员的备考压力,但长期将推动行业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某三甲医院人力资源主任算了一笔账:过去5年院内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波动在65%-78%,而统一考试后预计首年通过率将稳定在60%左右,但三年内专业培训参与度可提升40%。

对于高级职称改革,北京某高校卫生政策研究员指出:“成果代表作制度如同职称评审的‘CT扫描’,能立体呈现人才的真实价值,但需配套建立全国统一的成果认证平台,防止‘注水成果’投机现象。”

随着2026年关键时间节点临近,这场被称为“卫生人才评价史上最大规模改革”的成效将逐步显现。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考试成为起跑线、成果化作里程碑、政策红利与市场竞争并重时,中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将迈入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