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2025蛋白降解技术重塑医药格局

时间:2025-07-02 09:35:54

2025年上半年的蛋白降解领域,如同被注入催化剂的化学反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着生物医药行业的格局。其中,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技术作为明星赛道,不仅迎来首个药物商业化曙光,更以80条临床管线的规模构筑起“分子级弹药库”,成为小分子药物迭代浪潮中最具颠覆性的力量。

一、技术演进:从“实验室工具”到“临床级武器”

PROTAC技术的核心逻辑,可比喻为“细胞内的分子剪刀”——通过一个连接子将靶蛋白配体与E3连接酶配体结合,引导细胞自带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对致病蛋白进行定向清除。这种“标记-降解”的催化机制,突破了传统小分子抑制剂“一对一”的局限性,尤其适用于难以成药的靶点。

2025年上半年,技术迭代呈现三维突破:

1.数据库基建加速:浙江大学团队开发的PROTAC-DB开放平台,已收录超过5000组分子设计数据,相当于为研究者配备“智能导航系统”,使新药开发周期平均缩短6个月;

2.分子工程创新:金坚团队发表的桥接蛋白靶向嵌合体技术,成功解决传统PROTAC分子量过大的递送难题,犹如为“分子剪刀”加装精准制导装置;

3.靶点图谱扩张:除了聚焦乳腺癌(ER)、前列腺癌(AR)等成熟领域,针对KRAS、TP53等“不可成药”靶点的降解方案进入概念验证阶段,靶点覆盖率较去年同期提升40%。

二、临床突破:首款药物诞生与治疗疆域拓展

6月6日,Arvinas与辉瑞联合递交的Vepdegestrant(ARV-471)新药申请,标志着PROTAC技术正式跨越从实验室到药房的最后一道鸿沟。这款针对ER阳性乳腺癌的口服药物,在III期临床试验中展现54%的客观缓解率,且未出现传统化疗常见的骨髓抑制毒性。其商业化进程被行业观察家称为“降解疗法的阿波罗计划”——若获批,将激活超50亿美元的雌激素受体阳性肿瘤治疗市场。

临床管线数量**同比激增62%**的背后,是治疗场景的立体化延伸:

肿瘤领域:除ARV-110(前列腺癌)进入III期临床外,C4 Therapeutics开发的STAT3降解剂,在T细胞淋巴瘤中实现“双位数完全缓解率”;

神经退行性疾病:Nurix的tau蛋白降解剂完成首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给药,开辟神经领域新战场;

自身免疫疾病:Kymera的IRAK4降解剂在红斑狼疮模型中展现90%的炎症因子抑制效果,计划年内提交IND。

三、产业生态:从“单兵突进”到“集团军作战”

全球药企的战略图谱清晰显示出“三足鼎立”格局:

1.Biotech先锋队:Arvinas、C4等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在临床转化环节建立专利护城河,其核心管线估值普遍超过20亿美元;

2.MNC重装部队:辉瑞通过Vepdegestrant抢占首发明星单品,默沙东则以15亿美元收购Nurix相关权益,构建多靶点降解平台;

3.中国新生力量:正大天晴的EGFR降解剂完成首例患者入组,海思科的BTK降解剂进入中美双报阶段,20款在研药物中有6款布局全球市场,形成“第二梯队突围”态势。

资本市场的热度与管线数量呈指数级共振:Global Data预测2030年PROTAC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37亿美元,而二级市场分析师认为,随着首款药物商业化,这个数字可能提前3年达成。

四、未来挑战:穿越“达尔文海”的技术进化

尽管前景光明,PROTAC技术仍需破解三大“能量壁垒”:

1.药代动力学优化:现有分子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普遍低于30%,如同需要反复加油的赛车,制约长期用药便利性;

2.脱靶效应控制:约15%的临床前项目因非特异性蛋白降解被终止,急需开发更高精度的E3连接酶配体;

3.生产成本瓶颈:复杂结构导致合成成本高达传统小分子药物的5-8倍,工艺创新成为产业化必修课。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蛋白降解领域正经历从“技术验证期”向“价值兑现期”的关键跃迁。当首款PROTAC药物从实验室走向患者,这场由分子工程掀起的治疗革命,或许正在改写人类对抗疾病的底层逻辑——不再是简单的“抑制病症”,而是直指病因的“清除病灶”。正如行业观察家所言:“我们拆解的不仅是蛋白质,更是疾病认知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