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三大致命误区

时间:2025-07-07 09:13:06

随着卫生高级职称评审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许多医护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申报材料。然而在过往评审中,近三成申报者因踩中关键雷区与晋升机会失之交臂。这些看似细微的疏漏,往往像手术中遗漏的止血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致命误区一:材料准备不齐全如同缺页的病例本

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去年申报时,因漏交继续教育学分证明被直接淘汰。评审材料就像手术器械包,缺任何关键部件都会导致整个流程中断。必须对照《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材料清单》逐项打钩:

基础证件(身份证、执业证、学历证)相当于"患者基本信息",缺一不可

专业技术报告需体现5年内解决疑难病例的能力,如同手术记录般详实

继续教育学分要像病程记录般连续完整,近5年累计不少于450学时

致命误区二:业绩证明不足好比空有诊断没有治疗方案

评审专家最常质疑:"你的技术突破为科室带来哪些具体改变?"某省级医院申报者提交了200台手术记录,却因未说明其中35台创新术式对缩短患者康复周期的价值而落选。有效业绩证明应包含:

量化数据:如主导开展的ERCP手术并发症率从8%降至3%

技术辐射:培养3名基层医院骨干掌握腹腔镜技术

学术影响: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同领域平均水平

致命误区三:申报条件不符犹如给禁忌症患者用药

2023年某省数据显示,21%未通过评审者败在硬性条件不达标。就像手术分级制度有明确门槛,职称评审也有不可逾越的红线:

学历资历:本科申报主任医师需满5年副主任任职(如同主治医师晋升必须完成规培)

科研要求:多数省份要求至少1篇SCI或2篇核心期刊论文(相当于技术准入的硬指标)

基层服务:申报临床类高级职称需有累计1年基层服务经历(类似多点执业备案要求)

倒计时阶段的抢救性措施

距离材料截止日还剩30天时,可采取分级处理策略:

1.立即补救项(72小时内):补录继续教育学分、找人事部门开具任职年限证明

2.重点强化项(1周内):用"STAR法则"重构业绩材料(情境-任务-行动-结果)

3.长期储备项:开始规划来年科研课题,像培养耐药菌药敏试验那样建立持续学术产出机制

评审专家组成员王教授透露:"通过材料能看到候选人的临床思维是否成体系,就像通过病程记录判断诊疗水平。“避免这些误区,本质上是在用循证医学的思维对待职业发展——每个决策都要有证据支撑,每步晋升都需符合诊疗规范。此刻的精心准备,正是为未来五年职业发展进行的最重要"术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