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高血压防治:症状识别与阶梯治疗
时间:2025-07-08 15:55:26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系统梳理该疾病的症状识别、治疗手段及生活管理要点,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患者早期常出现一过性头晕,尤其在体位改变时表现为蹲起后黑蒙或眩晕,这种“坐电梯式”的失衡感可能提示血压调节功能异常。持续性后脑胀痛或太阳穴搏动性疼痛是典型症状,常伴随颈部僵硬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将这种头痛误认为普通偏头痛而延误就诊。
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尤其需要警惕,当心脏负荷长期超标时,患者可能在爬三层楼梯后出现明显气促,这种“被石头压住胸口”的憋闷感需要及时排查心脏损伤。肢体末端麻木感犹如“蚂蚁爬行”的异常感觉,往往提示末梢循环障碍,这类神经症状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阶梯治疗:个体化方案的选择艺术
药物治疗体系犹如血压控制的工具箱,临床常用五大类降压药各具特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如同心脏的“保护盾”,特别适合合并糖尿病或心脏问题的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则像精准的“压力调节阀”,对老年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等反应。联合用药策略讲究“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利尿剂与ARB类药物的组合,既能减少血容量又阻断升压机制,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对顽固性高血压尤为有效。
非药物干预如同血压控制的基石,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堪比“精密称量”,5克盐的限制约等于一啤酒瓶盖的容量,这需要家庭烹饪时养成使用控盐勺的习惯。运动处方强调“温和而持续”的原则,推荐采用“谈话测试”法——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这样的中等强度锻炼既能改善血管弹性又避免风险。
生活管理:构建健康防护网
环境调控对血压稳定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保持室温在22-26℃区间,相当于营造“恒春”环境,温度骤变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可降低40%。夜间照明设置需遵循“三级亮度”原则:卧室保留地脚灯,走廊设置感应灯,卫生间配置防眩光灯具,这种分级照明系统能有效预防夜间如厕时跌倒风险。
饮食管理强调“色彩营养学”理念,每日餐盘应包含红色(番茄)、紫色(紫甘蓝)、绿色(西蓝花)等不同色系蔬菜,这种彩虹饮食法不仅能控制热量,其含有的钾离子还能中和钠的升压作用。对于需要社交应酬的患者,建议采用“三杯原则”:一杯温水间隔两杯酒,这种缓冲策略既能减少酒精摄入又避免失礼。
用药依从性管理需要建立“四维提醒”系统:手机定时、智能药盒、家属监督、用药日历相结合。特别要注意药物“假期综合征”——节假日期间漏服率上升30%,可通过设置旅行分装药盒来应对。血压监测建议采用“三时段记录法”:晨起后、午休前、睡前各测一次,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控制水平。
疾病认知教育要突破传统宣教模式,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制作“血压护照”,记录每次测量的数值、用药情况及身体反应,这种可视化管理工具能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家属则需要掌握“危机识别三要素”: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这些警示信号出现时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高血压防控是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精准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系统构建防护网络,完全可以将这种“沉默杀手”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既要当好治疗师,更要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帮助每个家庭筑牢血压控制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