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基层医疗职称改革重塑人才发展路径

时间:2025-07-10 14:35:13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面临基层人才流失与职称评审机制僵化的双重挑战。以“会看病、看好病”为核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正通过结构性调整与弹性化设计,重塑基层医疗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一变革不仅关乎45万基层卫生人员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着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成效。

基层倾斜政策的三大支柱

在优化基层医生职业发展环境方面,政策构建了多层次支撑体系。首先是岗位比例与编制的双重扩容,国家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并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数量,从资源供给端破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晋升困局。数据显示,全国已培养注册全科医生46.3万人,每万人口配备3.28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初步实现,但距离发达国家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是评价标准的去形式化改革。江西省率先破除“唯论文、唯学历”的硬性门槛,将临床实践能力作为核心指标。对于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务的医生,业绩突出者可直接放宽学历要求,甚至允许连续工作满10年的基层医务人员通过考核认定取得副高级职称。这种“以能力代资历”的评审导向,使扎根乡镇二十年的老村医与三甲医院青年骨干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最实质性的突破在于薪酬激励的配套升级。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中单列全科医生津贴项目,通过财政资金缓解同工不同酬现象。这种“待遇留人”的策略,与“县聘乡用”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组合拳——县域内编制资源统筹调配下,医生到乡镇服务期间不仅保留县级职称待遇,还可享受基层工作补贴。

弹性晋升路径的制度创新

改革摒弃“一刀切”的晋升模式,构建起多维度的职业发展通道。在评审流程设计上,单独设立基层卫生职称评审组,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这相当于为基层医生开辟了专属“快车道”,其诊疗量、健康管理成效等实务指标权重显著高于科研论文。

更具开创性的是动态选择机制的引入。取得中级职称的医生可根据自身规划,选择继续深耕基层或转向综合医院发展。前者可通过“定向晋升”快速获取高级职称(限基层聘任),后者则回归常规评审体系。这种“分岔路”式的设计,既保障了基层队伍的稳定性,又尊重了人才的流动意愿。

政策落地的协同效应

配套措施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改革成效。在继续教育方面,远程培训系统实现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全覆盖,定期进修制度弥补了基层医生知识更新慢的短板。而“县管乡用”的柔性用人机制,则通过编制池管理打破城乡人才壁垒,使三甲医院专家到社区坐诊时,其职称评定仍按原渠道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特别强调“品德为先”的评审原则。将医德医风纳入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引导医生回归“健康守门人”的职业本源。这种价值导向的调整,与简化评审材料、强化临床能力的改革方向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更符合基层医疗特点的人才评价生态。

从宏观视角看,这些举措正在重塑医疗人才的分布格局。当基层岗位既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职业前景,又可保障体面的生活待遇时,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将乡镇卫生院视为实现价值的优选之地。这种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或将从根本上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中心门可罗雀”的就医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