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皮肤病药物市场格局与趋势分析

时间:2025-07-14 15:30:07

一、140亿“药王”一骑绝尘:IL-4Rα靶点重塑治疗格局

在2025年皮肤病药物市场,度普利尤单抗以全球销售额超141亿美元的惊人数据稳居榜首,堪称“药王级”存在。这款靶向IL-4Rα的单抗药物,通过精准阻断炎症信号通路,在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等难治性皮肤病中展现了突破性疗效。其国内市场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医院端销售额已达18.41亿元,占据TOP10药物总销售额的近三分之一。若以市场规模比喻,其全球销售额相当于一家中型生物科技公司的总估值,而国内市场的表现则如同一座三甲医院全年用药预算的数十倍,足见其临床需求与商业价值的双重爆发。

二、外用药仍占主导:激素与抗真菌类表现亮眼

尽管生物制剂崛起迅猛,传统外用药仍占据皮肤病治疗市场的“半壁江山”。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凭借糖皮质激素与抗炎成分的协同作用,覆盖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常见病症,成为患者家中常备的“皮肤急救箱”。抗真菌类药物如派瑞松、达克宁则持续领跑感染性皮肤病领域,前者以广谱抗菌特性覆盖体癣、手足癣等十余种适应症,后者则以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独特机制,成为足癣治疗的“金标准”。这类药物的高普及率,犹如日用消费品中的“必选品”,刚需属性显著。

三、本土药企崛起:8席抢占背后的创新突围

在TOP10榜单中,国内药企表现抢眼,占据8个席位。山东汉方制药的皮肤病中药制剂凭借低副作用和调理优势,成为慢性湿疹患者的长期选择;华邦制药则通过仿创结合策略,在外用激素领域与国际药企分庭抗礼。值得关注的是,本土企业正从“仿制跟随”转向“靶点创新”,例如某国产JAK抑制剂通过差异化布局轻中度患者市场,以更优性价比抢占份额。这种突围路径,如同在巨头林立的赛道中开辟“细分赛道超车”的新模式。

四、未来战场:新型疗法与专利悬崖下的变局

随着度普利尤单抗2028年专利到期临近,IL-4Rα赛道的竞争已呈白热化。国内多家药企的同类生物类似药进入Ⅲ期临床,试图以价格优势瓜分市场。与此同时,新型外用制剂如微乳凝胶、纳米载体技术产品加速上市,通过提升药物透皮效率与局部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成为轻症患者的替代选择。而PD-1抑制剂在皮肤癌辅助治疗中的探索,则可能为肿瘤合并皮肤病变的患者提供“一药双效”的解决方案。这场变局,犹如一场“技术+资本”的双重赛跑,最终将重塑行业格局。

五、患者需求驱动:从“治标”到“标本兼治”的转型

当前皮肤病用药市场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患者对长期安全性的关注催生了非激素类药物的增长,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二是精准医疗推动伴随诊断与靶向治疗的结合,例如通过基因检测为银屑病患者匹配最佳生物制剂。这种从“缓解症状”到“根源干预”的转变,标志着皮肤病治疗正式进入个性化时代。未来,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生存质量,谁就能在下一轮榜单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