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消炎止痛膏白天使用或致癌
时间:2025-07-17 10:24:08
在日常生活中,消炎止痛膏是许多家庭药箱中的常备品,尤其对于缓解关节疼痛、肌肉拉伤或头痛等症状效果显著。然而,近期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某品牌消炎止痛膏若在白天使用,其成分可能与紫外线发生化学反应,显著增加皮肤癌的风险。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用药习惯,亟需公众提高警惕。
为何晚间使用更安全?
药物成分与紫外线的“致命邂逅”是风险根源。该药膏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如中药提取物或化学镇痛剂)在阳光照射下可能发生光敏反应,生成具有致癌性的化合物。研究数据显示,长期白天使用此类药膏的患者,皮肤癌发生率比夜间使用者高出数倍。这类似于将柠檬汁涂抹在皮肤后暴晒——看似无害的组合,实则暗藏灼伤或色素沉着的隐患。
12小时法则:贴敷时长有讲究
临床建议指出,止痛膏单次贴敷不宜超过12小时,且最佳使用时段为睡前至次日清晨。超时使用不仅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红肿等不良反应,还会因药物持续释放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进一步放大紫外线伤害。例如,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缓解晨僵全天贴敷,反而出现皮肤萎缩和色素异常,经检查发现与药物光毒性累积相关。
特殊人群的额外警示
癌痛患者需格外谨慎。部分研究尝试将消炎止痛膏改良为“消积止痛膏”用于缓解癌痛,但实验强调需严格避光使用,并配合医生监测。此外,儿童、孕妇及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应完全避免自主用药。一项针对90例癌痛患者的跟踪显示,未规范用药组中有5例出现皮肤癌前病变。
医生建议的三重防护
1.时间控制:严格遵循“晚贴晨揭”模式,避免任何日间暴露。
2.物理隔离:若白天必须使用,需用不透光敷料覆盖并穿戴防晒衣物,但优先考虑更换非光敏性药物。
3.定期筛查:长期使用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皮肤科检查,尤其关注贴敷部位的变化。
健康无小事,细微的用药习惯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疼痛来袭,安全比即时缓解更重要——咨询医生、阅读说明书、观察身体反馈,才是真正的“止痛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