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急性荨麻疹的诱因与应对

时间:2025-07-17 17:20:51

当皮肤突然冒出几个红肿的“蚊子包”,瘙痒感如同蚂蚁在皮下爬行,这可能是急性荨麻疹发出的警报。这种疾病来去如风,却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诱因。据统计,全球约2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急性荨麻疹,其本质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

免疫系统为何会“草木皆兵”?

人体免疫系统如同一支精密的军队,但面对某些特定刺激时会错误启动防御程序。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如同信号弹,导致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形成肉眼可见的风团。这些风团通常呈现红色或皮肤色,边界清晰,伴随灼热或刺痛感,有时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

五大触发机制解码

1.食物过敏:餐桌上的隐形刺客

免疫系统可能将普通食物中的蛋白质误判为入侵者,常见肇事者包括海鲜、坚果、蛋类等。这类反应可能从口唇麻木开始,逐渐发展为全身风团,严重时甚至出现喉头水肿。例如,虾类含有的原肌球蛋白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超敏反应,这种蛋白质与尘螨过敏原存在交叉反应,形成“双重敏感陷阱”。

2.药物反应:治病良药变催命符

抗生素(如青霉素)、解热镇痛药、疫苗等可能成为诱发因子。某些药物中的β-内酰胺环结构如同错误钥匙,打开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开关,引发速发型过敏。需要警惕的是,初次用药可能平安无事,但体内已形成记忆性IgE抗体,再次接触时将引发更剧烈的反应。

3.感染因素:病菌战场的连带损伤

约30%的急性荨麻疹与感染相关,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病毒包膜蛋白都可能激活补体系统。例如链球菌感染引发的咽炎,其M蛋白与皮肤基底膜成分存在分子模拟现象,导致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组织。寄生虫感染时,虫体代谢产物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形成特有的游走性风团。

4.机械压力:看不见的物理攻击

腰带勒痕处的条索状风团、久坐后的臀部水肿斑块,都是压力性荨麻疹的典型表现。这种迟发型反应可能由压力诱导的神经肽释放引发,皮肤深层血管在持续压迫下释放P物质,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登山者足底出现的疼痛性水肿,往往在行走4-6小时后显现,持续数日不愈。

5.环境刺激:温度变化的双刃剑

冷空气接触引发的寒冷性荨麻疹,源于皮肤温度骤降导致冷球蛋白沉淀;日光照射诱发的日光性荨麻疹,则与特定波长紫外线激活光敏物质相关。这些物理因素如同环境密码,直接激活皮肤中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引发组胺瀑布式释放。

急救锦囊:与时间赛跑的三步法则

突发风团时,立即停止抓挠如同按下暂停键——搔抓会刺激更多肥大细胞脱颗粒。将冷毛巾(非冰袋)敷于患处,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但寒冷性荨麻疹患者需反向采用温热敷法。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能在15-30分钟内起效,如同精准的灭火剂阻断H1受体。

当出现下列预警信号时,需立即启动医疗救援:

声音嘶哑如同含了热土豆

吞咽困难伴随唾液增多

胸闷气促似被无形绳索勒住

这些症状提示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此时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EPI)能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防御工事:构筑免疫防火墙

建立过敏日记记录每次发作前24小时的饮食、活动、接触物,使用排除法锁定真凶。对压力性荨麻疹患者,建议穿着无缝内衣,使用记忆棉坐垫分散压力。易感人群可随身携带医用警示手环,标注已知过敏原信息。定期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如同为免疫系统绘制风险地图。

值得注意的是,约15%的急性荨麻疹可能转为慢性。若风团持续超过6周,需排查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等自身免疫指标。通过阶梯式治疗方案,从基础抗组胺药到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控制绝大多数病例。理解这些机制不仅是应对皮肤警报的关键,更是打开免疫系统奥秘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