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评审制度下的临床与科研失衡

时间:2025-07-22 17:42:27

在医疗体系的高压环境中,医生们如同行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既要平衡临床救治的紧迫性,又要应对评审制度抛来的学术砝码。当这些砝码过于沉重时,钢丝难免倾斜——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严苛的评审标准正在成为压垮医疗人才生态的隐形推手。

科研与临床的天平失衡

报告显示,69.74%的医师认为"科研、发论文压力大",55.56%的医师直言"业绩考核任务重"。这种压力直接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医师平均每天需耗费1.47小时进行科研活动,而每周工作时间已高达5.77天。这种"白天开刀、晚上写标书"的生存状态,使得11.86%的医师濒临精疲力竭边缘。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评审标准将SCI论文数量作为晋升硬通货时,那些擅长临床却拙于论文的"手术刀型"人才,往往在职称评审中沦为陪跑者。这种制度性偏见,正在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推向私立医院或海外市场。

标准化评审的异化效应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虽强调"急危重症诊疗能力",但其364条标准和监测指标中,仍隐含对科研产出的隐性要求。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考核逻辑,催生出畸形的应对策略:有的医生为凑足论文篇数,将完整临床研究拆分为"碎片化发表";有的科室为完成科研指标,不得不缩减门诊时间。更讽刺的是,当三级医院被要求"规范设置儿科、感染科等短板科室"时,这些本就人才紧缺的科室却因科研门槛过高,陷入"越要求越缺人"的恶性循环。

政策茧房与人才虹吸

医保政策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参保率超95%),却未同步解决"医药价格混乱"等体制性问题。这导致医生在应对评审压力之余,还需耗费精力处理"不必要的工作流程"。而当65.4%的医师感受到"公众误解与舆论压力",62.67%的人坦言"无暇顾及家人"时,严苛评审就像在漏水的船舱里增加负重——最终迫使优秀人才跳船求生。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任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他年手术量超400台,却因缺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正高评审中败给年手术量不足百台但手握5篇SCI的竞争对手。

破局需要重建价值坐标系

改变这种困局,需要像调整显微镜焦距般重新对焦评审标准:首先应当将病例组合指数(CMI)等临床难度指标权重提升至与论文同等地位;其次可借鉴国际通行的"临床医师"与"科研医师"双轨道晋升制度,让擅长手术的归手术,热衷科研的归科研。对于儿科等紧缺科室,更应建立差异化的评审体系——毕竟衡量儿科医生的价值,应该看他治愈了多少患儿,而非发表了多少篇《儿童疾病杂志》论文。

医疗人才生态就像热带雨林,既需要参天大树般的学术大咖,也离不开灌木丛般的临床骨干。当评审制度过度修剪灌木时,整片森林终将失去抵御风雨的能力。在医改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或许我们该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本质: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愈患者,而非取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