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县域医生晋升路:五重门槛待破局
时间:2025-08-01 17:55:48
在河南省郑州市的县域医疗体系中,基层医生晋升主治医师的道路看似有明确的政策框架,却隐藏着诸多结构性障碍。以大专学历为例,尽管政策明确执业注册满6年即可报考主治医师,但实际操作中,基层医生常因资源分配不均面临比政策条文更复杂的挑战。
门槛一:政策落地与执行偏差
郑州市虽属省会,但县域医疗机构对职称评审新规的响应速度滞后。2023年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出现10项重大调整,但基层医院信息传递链条长,政策解读培训往往止步于三甲医院。某县医院医生反馈:"文件到科主任手里只剩口头通知,没人解释规培证明是否真如省卫健委所说非必须。"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基层医生在材料准备阶段就可能走弯路。
门槛二:进修机会的"马太效应"
主治医师岗位职责明确要求具备指导住院医师的能力,但县域医生获取进修名额如同抢购春运车票。郑州三甲医院的进修名额80%优先分配给本院规培生,剩余名额被市级医院瓜分。一位乡镇卫生院医生形容:"我们像站在自动扶梯上逆行,看着别人乘直达电梯上去。"缺乏系统化培训的医生,即使达到6年年限,在病例操作考核环节极易因技术规范性不足被淘汰。
门槛三:科研资源的"荒漠化"困境
职称评审中科研分值的权重逐年增加,但县域医院的实验设备可能还不如市区中学实验室。某县医院全年科研经费仅相当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一个科室的零头。医生们被迫"用小米加步枪做导弹研究",临床数据因未接入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连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都难以开展。这种资源断层使得基层医生在"教学科研能力"评审项中天然失分。
门槛四:临床与行政的"双线作战"
基层主治医师既要完成门诊量指标,又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等公共卫生服务。郑州某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显示,医生年均处理行政表格多达217份,相当于每周牺牲4小时临床时间填表。而职称评审要求的"年均主持疑难病例讨论5次",在人力紧张的基层几乎成为纸上谈兵。这种角色分裂让医生陷入"临床没时间精进,晋升又卡在临床能力"的死循环。
门槛五:政策倾斜的"玻璃天花板"
虽然河南省允许大专学历报考主治医师,但市级以上医院招聘简章普遍要求"本科+规培证"。这种隐性歧视像透明的天花板,基层医生看得见晋升通道,却摸不到实质机会。2024年郑州市属医院主治医师聘任中,县域医生成功率仅为城区医生的1/3,即便同样满足6年工作年限,学历背景仍成为决定性砝码。
突破路径上,县域医生可建立"三线应对策略":横向组建跨院科研协作组破解资源困局,纵向利用远程会诊系统积累疑难病例经验,深度挖掘基层慢病管理数据转化科研论文。郑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试点"基层医生职称评审单列计划",这或许能为坚守县域的医疗人才打开政策窗口。但根本上,需要建立差异化的评审体系,让"能看好病的医生"和"能写论文的医生"都有晋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