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抗癌老药组合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时间:2025-08-04 09:30:20

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科学家们长期面临着新药研发高成本、长周期与低成功率的困境。近年来,"老药新用"策略逐渐成为破局关键——通过挖掘已获批药物的潜在治疗价值,大幅缩短临床转化时间。2025年7月,这项科学探索迎来了重要突破:由华人学者黄亚东研究员与李雅乔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重磅论文,首次通过精准调控脑细胞网络,利用两种上市多年的抗癌药物组合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实现了病理逆转与认知功能恢复。

破局之路:从单靶点轰炸到系统调控

传统药物开发模式如同"盲人摸象",往往针对单一病理特征(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进行干预。而黄亚东团队开创性地采用"细胞类型定向网络校正"策略,将研究视角提升至神经网络层面。就像修复故障电路不仅要更换零件,更需要调整电流通路,他们选择的两种抗癌老药分别靶向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这两种脑内"清道夫"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会出现功能异常。

研究数据显示,药物联用使患病模型的淀粉样斑块减少了62%,相当于清除了大脑中积存多年的"蛋白垃圾"。更令人振奋的是,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治疗组动物找到隐藏平台的时间缩短了3.8倍,空间记忆能力接近健康水平。这验证了"网络修复"不仅能消除病理标志物,更能重建认知功能。

分子开关的协同效应:1+1>2的智慧

其中一种药物通过激活PPARα通路,如同启动星形胶质细胞的"吞噬开关",使其降解β淀粉样蛋白的效率提升4.2倍。另一种药物则作用于RXR受体,重塑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模式,将原本"火上浇油"的神经炎症转变为"精准灭火"的保护性反应。两者的协同作用好比消防队与清洁公司的联合行动,既快速清除着火点,又系统修复灾后现场。

这种组合疗法还展现出独特的时空调控优势。在疾病早期阶段,药物主要增强淀粉样蛋白清除;随着病程进展,则转向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这种动态调节特性,如同为不同病程阶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突破了传统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

临床转化的加速度: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捷径

与渤健公司耗时十年开发的aducanumab相比,这种老药新用策略展现出显著优势。由于两种药物已具备数十年的人体安全数据,研究团队直接跳过Ⅰ期临床试验,进入Ⅱ期疗效验证阶段。这相当于在药物研发的"高速路"上节省了至少5年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该疗法与拉什大学研究的降脂药联用方案形成互补。后者主要通过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淀粉样负荷,而黄亚东团队的网络调控策略还同步修复了突触可塑性——这解释了为何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更显著的认知改善。

治疗范式的革新启示

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开辟了新维度:从"病理清除"转向"系统修复"。就像应对城市交通瘫痪不能只清理事故车辆,更需要调整信号灯系统和疏导方案。组合疗法通过多靶点干预,重建了脑内稳态网络,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部分患者在斑块未完全清除时已出现症状改善。

当前,全球至少还有15个老药新用项目处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阶段,包括西地那非等意外"选手"。黄亚东团队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数百万患者带来曙光,更验证了系统生物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随着个性化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或能通过检测患者的细胞网络异常模式,定制专属的老药组合方案,真正实现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