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职称评审:藏在细节里的决胜密码
时间:2025-08-04 10:51:53
在医疗行业深耕十年以上的资深从业者都清楚一个事实:职称评审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些看似整齐码放在档案袋里的申报材料,实则暗藏着影响评审结果的基因密码。对于申报内科高级职称的同仁而言,材料的骨骼搭建固然重要,但真正让评审专家眼前一亮的,往往是藏在字里行间的灵魂性表达。
细节一:科研成果的排列组合艺术
发表十篇论文参与三项课题的科研储备,放在任何评审场合都颇具竞争力。但常见失误在于将成果简单堆砌成目录式的清单。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曾将五篇消化内科相关论文与三篇全科医学文章混杂呈列,评审反馈明确指出"专业聚焦度不足"。正确的打开方式应是:将论文按亚专业方向分类呈现,比如将六篇心内科研究文献归为一组,配合三项对应方向的课题成果,形成具有学术纵深的"专业名片"。
细节二:病例报告的叙事张力
在五千例诊疗记录中精选典型病例时,多数申报者止步于治疗过程的平铺直叙。有位申报者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治成功率从85%提升至96%"的干瘪数据呈现十年成果,而成功者则通过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典型案例,配合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曲线图,构建出立体化的能力模型。记住:每个成功救治的病例都是会说话的业绩证人。
细节三:时间轴的黄金切割法
十年工作经历若按自然年份平铺直叙,极易陷入流水账陷阱。某申报者巧妙地将职业历程切割为三个阶段:前三年夯实基础阶段着重突出急诊轮转经历,中间四年专业深耕期强调专科病房管理经验,近三年学科建设期展示亚专业团队建设成果。这种聚焦关键节点的写法,比单纯强调年限更能体现职业成长轨迹。
细节四:专业贡献的显微镜视角
参与课题研究时,很多人止步于"完成人"的身份标注。有位申报者详细拆解在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具体贡献:从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到改进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技术,每个技术突破点都配有实验数据对比图。这种将集体成果中个人价值具象化的表达方式,让评审专家能清晰看见申报者的学术指纹。
细节五:材料校验的死亡红线
去年省级职称评审中,有12.7%的申报者因材料形式问题被退回。某申报表上的身份证号码错位导致系统无法识别,某个装订顺序错误使得专利证书被误认为附件。建议采用"三读校验法":第一遍核对基础信息,第二遍检查逻辑关联,第三遍模拟专家视角进行反向验证。切记:材料校验环节的每处红笔圈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申报材料进入评审通道,这些隐藏在表格缝隙里的细节就会像CT扫描般被逐层解析。有位资深评审专家坦言:"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懂得用专业语言讲好职业故事的医者。"在距离提交截止日期还有三十天的关键时刻,不妨将材料平铺在诊桌上,用审视疑难病例的严谨态度,重新解构每个章节的生命体征。毕竟,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学术答辩中,细节处理能力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职称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