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癌症早期诊断:从数据到临床的突破路径

时间:2025-08-07 17:19:37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癌症早期诊断一直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突破口。据统计,早期胃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至晚期则骤降至不足14%。这种巨大的预后差异凸显了从临床数据中挖掘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紧迫性。本文将围绕医院数据库的深度利用、统计方法的科学选择以及伦理风险的规避策略三大核心,探讨如何将原始病例转化为具有临床价值的SCI论文。

从电子病历到特征工程:数据清洗的艺术

医院数据库往往包含海量但杂乱的临床指标。以上海长海医院的研究为例,通过对24,615例病例(含胃癌、癌前疾病及健康人群)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研究者将实验室变量通过梯度增强决策树、随机森林等算法筛选,最终构建出由22个常规检验项目组成的诊断模型V22。该模型对早期胃癌的AUC达0.808,敏感度85.7%,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CEA的检出率。这一过程揭示了一个重要原则:数据质量决定模型上限。就像建造房屋前需筛选优质建材,研究者需通过缺失值处理、异常值修正(如实验室指标的单位统一)等步骤,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建模”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公开数据集(如TCGA)虽能补充样本多样性,但常存在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需通过交叉验证确保泛化性。

回归分析与生存分析的协同作战

当研究目标为癌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时,逻辑回归因其可解释性强成为首选。例如某研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癌症数据,利用混淆矩阵和F1分数评估模型性能,发现特定生物标志物组合对早期癌症的预测价值。但若需评估诊断手段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则需引入生存分析。早期癌症的十年存活率分析显示,甲状腺癌Ⅰ期患者生存率超98%,而胰腺癌即便早期发现仍不足20%。这种差异提示研究者:统计方法必须匹配科学问题。逻辑回归像“显微镜”,聚焦某一时间点的诊断准确性;生存分析则是“望远镜”,观察时间轴上的生存差异。二者结合可全面揭示诊断价值的临床意义。

病例转化的三个陷阱与突围策略

临床医生常陷入三大误区:一是将“数据挖掘”等同于“随机试错”。前述胃癌研究采用后向逐步回归法而非盲目穷举,正是为了避免过拟合;二是忽视统计指标的场景含义。例如AUC>0.8仅说明模型区分能力强,但实际应用还需考虑敏感度(避免漏诊)与特异度(避免误诊)的平衡;三是伦理审查的形式化。公开数据集虽免去知情同意流程,但医院数据库研究必须通过伦理审查,确保患者隐私脱敏(如删除身份证号、住址等直接标识符)。建议在论文方法部分明确声明:“本研究经XX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XXX)”,这是顶刊评审的硬性门槛。

从结果到讨论:讲好临床故事的四个层次

高水平论文的讨论部分需实现四重升华:首先,将数字转化为临床语言。例如“V22模型敏感度85.7%”应解释为“每100名早期胃癌患者可多检出86例”;其次,对比金标准。胃镜检查虽准确但成本高,而基于常规检验的模型更适合大规模筛查;再次,承认局限性。如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低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关,而非模型缺陷;最后,提出行动建议。可借鉴“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规范治疗”的三级预防框架,将研究发现落地为临床路径。

在人工智能席卷医学研究的今天,临床医生仍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从数据中识别真正影响患者生存的关键信号。无论是逻辑回归筛选出的22项指标,还是生存分析揭示的十年存活率差异,最终目标都是将论文中的统计学显著性,转化为诊疗方案中的临床显著性。这要求研究者既精通统计软件的操作,更理解癌症诊疗场景中的未满足需求——而这正是临床医生相比纯数据科学家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