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糖尿病研究数据转化SCI论文五步法

时间:2025-08-13 15:57:18

在医学研究领域,将临床数据转化为高糖尿病研究数据转化SCI论质量的SCI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对于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的干预研究而言,严谨的设计与规范的写作缺一不可。以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例,当研究者完成200例样本、1年随访的糖尿病治疗研究后,需通过以下五个关键步骤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步:数据清洗与结构化整理

原始临床数据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石,需通过标准化流程提炼价值。例如,糖尿病研究中需统一血糖指标单位(如空腹血糖以mmol/L记录),剔除随访缺失超过20%的病例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对于RCT数据,需特别关注组间基线平衡性,若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BMI等关键指标差异超过15%,需采用分层随机化或统计校正。医院数据库的电子记录常存在重复录入问题,可通过双人独立核对解决——这类似于手术前的器械清点,看似繁琐却至关重要。

第二步:构建逻辑闭环的论文框架

SCI论文的骨架需呼应科学问题的解决路径。以糖尿病干预研究为例,经典框架可设计为:

1.引言:从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切入,引用柳叶刀研究指出早期强化干预的价值,进而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如延长随访期至1年);

2.方法:明确随机化流程(如计算机生成序列)、盲法设计(评估者盲)、终点指标(糖尿病缓解率定义为HbA1c<6.5%且未用药);

3.结果:优先呈现主要终点(如干预组61%缓解率vs对照组12%),再展示次要指标(医药费用差异);

4.讨论:对比社区强化管理治疗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成果,分析差异可能源于专业医师参与度。

第三步:统计学处理与可视化表达

RCT数据的分析需避免“无对照组即下结论”的误区。针对200例样本,建议:

计量资料(如体重变化)采用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分类资料(如缓解率)使用卡方检验,当预期值<5时改用Fisher精确检验;

绘制生存曲线展示不同时间点血糖达标率,类似马拉松比赛的实时排名图。需特别注明P值是否经过多重校正,避免“假阳性”陷阱。

第四步:讨论部分的深度挖掘

此环节如同病例讨论会,需超越数据本身。例如:

临床意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使33%患者血糖正常化,但需讨论长期维持的可行性,类比减肥平台的“溜溜球效应”;

经济学价值:引用社区研究中治疗费用降低的数据,说明早期投入可减少远期并发症支出;

局限性:坦诚样本量限制亚组分析效力,建议未来开展多中心研究。

第五步:期刊选择与响应式修改

瞄准糖尿病领域影响因子3-5分的期刊时:

方法部分强调符合CONSORT声明(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

图表优化:将随访流程图设计为“地铁线路图”,清晰标注病例脱落节点;

针对审稿人质疑(如“未报告不良反应”),补充安全性数据分析,引用同类研究78%无不良反应的结论作为佐证。

最终成稿时,需回归研究初衷: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数字达标,更是让患者像修复古董钟表般,逐步恢复代谢系统的精密运转。而一篇优秀的SCI论文,正是将这修复过程转化为可复制的科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