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SCI迷信破除:医学研究的多元价值重构
时间:2025-08-13 16:13:19
在当代医学研究领域,SCI期刊长期被视为学术成果的"黄金标准",研究者往往将发表SCI论文等同于学术能力的认证。这种认知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否所有有价值的医学研究都必须通过SCI期刊才能获得认可?近年来,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学术生态的多元化发展,非SCI医学论文的学术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
破除SCI迷信:从唯指标到重实质
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权威性源于其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和国际影响力,但过度依赖SCI指标可能导致研究方向的扭曲。部分高校出现"为发表而研究"的现象,甚至催生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SCI期刊的评审周期长(常需6-12个月)、发表成本高(部分期刊收取高额版面费),这些门槛使得许多具有实践价值但创新性不足的研究被拒之门外。相比之下,非SCI英文期刊或本土优质期刊往往能更快速地传播临床经验、病例分析等实用性成果,其审稿周期可能缩短至3个月内。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不同车道——SCI适合理论突破的"超跑",而普通期刊则是临床经验共享的"货运通道",二者缺一不可。
非SCI论文的隐形价值:被低估的学术富矿
非SCI医学论文的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在细分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公共卫生领域的地区性疾病研究、传统医学的本土化实践等,这些成果可能因样本局限性难以进入SCI,但对特定人群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中国部分高校的公共卫生研究显示,非SCI论文在基层医疗政策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次,作为青年学者的"训练场"。早期研究者可通过非SCI期刊积累写作经验,其宽泛的主题包容性(如综合述评、技术改良)比SCI的"创新性"门槛更友好。最后,在科研成果转化链中,非SCI期刊往往更关注技术应用的细节描述,为医疗器械改进、诊疗方案优化提供实操手册。
评价体系变革:从单一标尺到多维矩阵
教育部近年来强调要破除"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的评价弊端,推动建立分类分层的科研评价标尺。这种改革体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仍可参考SCI指标,而临床医学评价应增加病例救治效果、技术推广范围等维度;教学医院可将非SCI论文与临床培训结合考核;公共卫生研究则需侧重政策影响力。这种转变类似于从"唯GDP论"到"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升级——SCI相当于学术GDP,但真正的科研价值应该包含社会效益、技术转化率等"绿色指标"。
本土期刊的崛起:构建学术话语权的双循环
中文医学期刊正在经历价值重估的过程。以《中华》系列为代表的专业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及SCI,但在以下场景展现独特优势:一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如国产医疗设备使用数据的首发平台;二是建立符合国情的评价标准,如中药疗效评估体系;三是形成学术话语的"内循环",避免重要研究成果因语言壁垒滞留在国际发表阶段。数据显示,中国预防医学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中,约34%发表于本土核心期刊。这提示我们,学术影响力不应仅以"是否被SCI收录"判断,而要看研究是否真正推动学科进步。
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增进人类健康,而非追求特定指标的繁荣。当一篇关于乡村医生培训的非SCI论文能改善千万基层患者的就医体验,其价值绝不逊色于实验室里的SCI高分文章。未来理想的科研生态,应该是SCI与非SCI期刊各司其职的"共生系统"——前者探索未知疆域,后者转化知识价值。正如人体需要骨骼也需要软组织,学术圈同样需要多元化的成果载体,才能构建真正健康的科研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