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新政解读:论文取消与临床导向改革

时间:2025-08-26 16:09:34

一、政策核心变革:破除"四唯"与临床回归

论文要求调整:

国家层面:2021年人社部等三部门明确取消论文篇数要求,将其作为"成果代表作"之一(如手术视频、技术规范等)

地方实践:陕西2025年新政明确"逐步淡化论文",重庆、山东宁阳县等试点地区已完全取消基层卫生人员论文硬性要求

评价维度扩展:

临床量化指标:门诊量(副高要求年均≥1200人次)、手术例数(四级手术占比≥15%)、病历质量(甲级病案率≥95%)

质量安全指标:并发症发生率<3%、单病种平均住院日较行业均值缩短10%

社会服务贡献:基层支医1年经历(晋升副高必备)、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表现(如新冠疫情防控)

二、替代评价体系与实施案例

1. 多维业绩代表作(重庆模式):

临床类:5-10份疑难病案(需包含术前讨论、术后总结)、3段关键手术视频(需展示操作难点突破)

公卫类: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霍乱疫情处置)、健康科普作品(阅读量≥10万+)

科研转化类:实用新型专利(如改良医疗器械)、技术推广证明(3家以上医院采纳)

2. 基层定向评价(山东宁阳案例):

年限破格:乡镇工作20年可直评副高,30年可直评正高,不受岗位比例限制

能力导向:常见病诊疗规范制定、家庭医生签约率(≥85%)、健康档案合格率(≥90%)成为核心指标

3. 数字化评价工具:

病案首页数据分析:陕西利用大数据提取44项指标,自动生成技术能力雷达图

AI辅助评审:重庆试点手术视频AI评分系统,准确率达82%(与专家评审一致性)

三、申报实操指南

材料清单:

任期内工作量统计(需医院信息系统盖章)

3份代表性病案(含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基层服务考核表(需服务地卫健委签章)

质量安全证明(无重大医疗差错承诺书)

注意事项:

手术视频需包含术前规划、关键步骤、术后管理全流程

技术推广需提供接收单位证明及应用效果数据

门诊工作量需区分普通门诊与专家门诊(后者按1.5倍折算)

四、政策实施影响与挑战

积极成效:

重庆试点后临床类申报材料中论文占比从68%降至12%

陕西基层高级职称通过率提升27%,人才流失率下降15%

现存问题:

量化标准地区差异大(如副高手术要求:北京≥50例/年,青海≥30例/年)

非临床科室评价体系待完善(如病理科切片数量与诊断符合率如何平衡)

五、未来趋势展望

全国统一标准:2025-2026年拟出台《卫生高级职称评价核心指标指南》

动态评价机制:引入患者满意度调查权重(拟占比≥5%)

跨领域融合:将远程医疗工作量纳入评审指标(适用于对口支援场景)

(数据来源:人社部《深化卫生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及陕西、重庆等地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