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征稿启事

时间:2023-08-24 10:34:04

1.jpg

一、刊物性质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针灸专业电子连续出版物,是载体形式上与纸质媒体相互补的多媒体光盘(CD-ROM)。以电子出版物特有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很强。本刊集业内多名知名专家为编委,以针灸医师、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为读者对象。

二、办刊宗旨

本刊以“突出特色、创新求精、重在应用、面向全球”为办刊宗旨。

三、主要栏目

本刊力求紧密结合针灸学科特点,开设专家论坛、石氏经验专题、论著、针灸传承、综述、海外交流、理论探讨、研究生论坛、专家讲座(视频或幻灯)、临床经验及中医药临床应用等栏目。以电子版的光盘与纸质版的导读本配套发行。

四、征稿征片要求

反映国内外针灸医学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介绍临床针灸治疗技法,能进一步提升我国针灸学科的学术水平,促进医学学术交流,推进针灸医学健康稳步发展。

1. 附作者单位对稿件审核证明或推荐信,注明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来稿来片请自留底稿,除非作者声明,一律不退稿。已在非公开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的文稿,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的文稿(可以不再列出英文文题和英文摘要),不属于一稿两投,但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刊物。

2. 欢迎以电子邮件方式投稿,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特殊文字、上下角标符号、斜体字等请标注说明。

3. 来稿首页请注明:题名、每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具体到科室,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其详细通讯地址、邮编、Email及联系电话。

4.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

五、文稿撰写要求

1. 来稿应具科学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当报道是以人体为对象的试验时,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地区性、国家性、国际性)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2.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通顺、重点突出。论著一般不超过5 000字,综述、讲座文稿要求5 000字左右,并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含英文文题、工作单位和汉语拼音书写的全部作者姓名)。论著摘要一般不超过1 000字。疑难病例分析、典型声像图分析等栏目可以图像为主,并贯穿1 0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和评析。专家视频讲座一般时长为30~40 min,操作演示时长10~40 min。

3. 文题:力求简明扼要且能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尽量不用缩略语。

4. 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依次排列,投稿后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按照邮政编码、所在省市县、单位全称、具体科室的顺序列于文题页左下方。

5. 摘要:论著性文章要附4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要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部分。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全部作者的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其后加列国名。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1”,同时在第一作者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1”。

6. 关键词:文稿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3~5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的Index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列出的词。

7. 内文序号:正文的各级标题按照:居中黑体、一、(一)、1、(1)……的形式编排顺序。

8. 统计学方法:应写明所用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量的具体值(t=3.67),并尽可能给出具体P值。统计符号均斜体。

9. 缩略词:摘要中尽量不用缩略词。文中尽量少用,首次出现缩略词时要注出中文全称,格式如: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10. 计量单位: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 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 文章中首次出现不常用法定计量单位时,在括号内注明与旧制单位的换算关系。

11. 插图:来稿尽量附3幅以上插图,插图是电子出版物文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杂志的特色,配置适当的插图可形象、生动地对正文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及补充,使读者一目了然。每张插图均应有必要的图题及说明性文字置于图的下方,并在注释中标明图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中箭头标注或缩写应有文字说明。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掩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说明文字不超过50字,所有的图在文中相应部分应提及。图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12. 表格:表格应出现于相应正文段落之后,表应按统计学的制表原则设计,三线横表力求结构简洁,数据单位明确。横、纵标目间应有逻辑上的主谓语关系,主语一般在表的左侧,谓语一般在表的右侧。

13. 视频资料:视频资料要求图像清晰稳定,剪接顺畅,保持可能获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视频文件采用AVI格式或MEPG格式,时长10~40 min,有条件的请配上字幕或解说。每个文件名均应与中文的名称相符,如“视频*”。 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效果要相匹配,声音与画面要同步,格式为WAV或MP3。

14. 参考文献: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有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于右上角标出。每条文题后加文献标识:期刊[J]、图书[M]、学位论文[D]、汇编[G]、报纸[N]、报告[R]、专利[P]、标准[S]、数据库[DB]、光盘[CD]、网络[OL]。不要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外文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