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课题研究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
时间:2023-12-18 09:42:36
在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中,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可以有助于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以下是对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的列举:
一、研究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1-2个月)
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预期成果;
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组建研究团队(1-2个月)
确定研究团队的人员构成,包括研究人员、实验人员、财务人员等;
分配研究任务和角色,确保团队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申请经费和资源(1-3个月)
根据研究计划和预算,向相关部门或机构申请经费支持;
申请所需的实验场地、设备、材料等资源,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实施阶段
设计研究方案和实验操作流程(1-2个月)
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和方法;
制定实验操作流程,包括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和分析等环节;
确定实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
进行实验和数据采集(3-6个月)
根据实验操作流程,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
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及时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2-4个月)
对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结果,进行结果总结和解释;
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提交研究成果。
三、研究总结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1-2个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提交给相关学术期刊或会议;
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质量。
整理研究成果和资料(1-2个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归档,包括论文、报告、数据等资料;
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促进学术交流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时间安排仅为参考,实际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同时,在每个阶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与相关部门和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馈,确保研究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