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什么?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时间:2024-01-02 09:34:34

文献综述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已发表的文献(包括专业书籍、学术论文、期刊文章等)进行收集、梳理、分析、评价并加以归纳总结的一种综合性文献资料。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现象或趋势,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和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论文的范围和主题,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2.建立适当的文献库,避免涉猎过广或者涉及过浅。

3.选取重点文献。在海量的文献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4.确认文献的质量,要判断文献是否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有效性高等。

5.细致的阅读与分析文献,了解各界的研究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背景、假设以及结论等。

6.将各个文献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综合、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结论。

以下是一篇题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综述”的文章:

1、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阶层地位、家庭背景和学业压力等因素。 

3、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服务等。

4、各个学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各类心理健康资源的建设。

5、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种阶段性、普遍性问题,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应进一步完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具体问题。 

6、文章表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影响因素,以及目前采取措施的有关情况,有利于加强对该问题的了解与相关研究的开展。

7、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重视课堂与校园心理辅导中心的互动。 

8、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的长期追踪研究,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评价和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9、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需要个人积极的心理调节和治疗,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国家加强政策和宏观管理,共同关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