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气管、支气管及食管
时间:2024-12-09 14:43:58
一、气管、支气管
气管(trachea)位于颈前正中、食管的前方,是一个由软骨、肌肉、粘膜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管腔。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相当第6颈椎平面,向下进入胸腔,其下端相当第5胸椎上缘,在此分成左右两主支气管(bronchi),分叉处称气管隆凸(carina),其边缘光滑锐利。气管软骨以呈向后方开放的马蹄形不完整的软骨环为支架,共计16~20个,以气管环韧带将其互相连接。气管的长度及内径依性别、年龄及呼吸状态而不同。成年男性长约12cm,女性约10cm,气管内径左右约2.0~2.5cm,前后约1.5~2.0cm。气管环的缺口约占气管横断面周长的1/3,由纵行的弹性结缔组织纤维和横行、斜行平滑肌加以封闭称气管膜部,形成气管后壁,与食管前壁紧接。故呼吸时气管可以扩大或缩小。气管在其下端分叉处比较固定,其余部分较易活动,可随头部伸仰、颈部转动、吞咽、呼吸等动作而变换位置。气管、支气管覆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运动呈波浪式,方向向上,下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支气管(bronchi)分左右主支气管。右支气管较短而粗,长约2.5cm,直径约1.4~2.3cm,与气管纵轴的延长线约成20°~30°角;左支气管较细而长,长约5cm,直径约1.0~1.5cm,与气管纵轴成40~45°角,因此气管异物进入右侧的机会较左侧多见,右侧支气管约在第5胸椎下缘进入肺门,分为三支进入各相应的肺叶,即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左侧支气管约在第6胸椎处进入肺门,分为上、下叶支气管。
支气管管壁构造基本上和气管一样。支气管在肺门内逐渐缩小,呈树状,按其分布情况为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四级。
二、食管
食管(esophagus)是由肌肉和粘膜所构成,位于纵膈内,上起环咽肌下缘,下止贲门。成人的食管入口相当第6颈椎平面,贲门相当第10~11胸椎平面,长度约为23~~25cm,食管管壁较薄,成人厚约3~4 mm,由三层组织组成,内为粘膜层,中为粘膜下层,外为肌层,肌层的内层系环行肌肉纤维,外层为纵行肌肉纤维,有一定扩张和伸缩性。但外层缺乏坚韧的浆膜层,故穿孔时易引起纵膈炎症。
食管可分为颈、胸、腹三段,自上而下颈段先位于颈椎正前方,然后略偏左,入胸后在第4胸椎处又渐恢复正前位置,至气管分叉处又逐渐向左,最后穿过横膈的食管裂孔取偏左的方向而入胃。颈段食管与前面的气管相邻,在气管与食管之间小沟内有喉返神经经过。在胸段上端有气管、主动脉弓和左支气管横过。左侧喉返神经绕过主动脉弓后才沿气管与食管之间的小沟上升,胸段下段的食管位于左心室之后。食管的腹段甚短,几直接入胃。
鉴于食管的毗邻关系,食管自上而下有四个比较狭窄的部位:第一狭窄是食管入口部,在环状软骨下缘,因环咽肌强有力的收缩将环状软骨拉向颈椎而致,使其成为食管最狭窄处。在环咽肌与咽下缩肌之间,食管入口的后壁有肌缺损区,此处管壁软弱,为食管异物最易停留之处,又系食管镜最难通过,甚易损伤穿破之处。第二狭窄为主动脉弓横过之处,相当第4胸椎平面。第三狭窄相当第5胸椎平面,为左支气管横过食管之处。第四狭窄相当第10胸椎平面,是穿过横膈食管裂孔外。该四个比较狭窄的部位是食管最易受伤和异物最易停留的部位,尤其第一狭窄处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