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医疗体制改革深化:优化编制与职称评定
时间:2025-07-03 10:48:00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围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公益性保障的核心目标,一系列涉及人事管理、岗位优化及医务人员待遇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变革不仅重构了医疗资源的配置逻辑,更直接影响到数百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路径。以下从关键改革方向切入,解析最新政策动向。
一、动态编制调整:让医生流动跟上人口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明确将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人口结构、医疗需求和地方财力变化,灵活调整医疗机构规模与人员编制数量。这一政策如同"智能水阀",通过实时调节编制资源流量,解决部分地区"旱涝不均"的问题——既避免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人才流失,又防止超大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值得注意的是,调整范围特别覆盖内科、外科等六大临床科室医生,其岗位数量将随疾病谱变化而动态增减。以儿科为例,伴随生育政策调整,相关编制可能在未来五年获得15%-20%的增量配额。
二、岗位自主权下放:打破职称评聘"天花板"
15家试点医院正探索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新模式,允许医院根据实际需求,像"拼积木"般自由组合医、护、药、技等不同岗位的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某三甲医院麻醉科主任透露:"过去副高职称名额受限,导致年轻医生晋升通道堵塞。现在我们可以将麻醉医生的高级岗位比例从8%调整到12%,立即激活了团队积极性。"这种"量体裁衣"的岗位管理方式,尤其有利于急诊、妇科等压力大、流失率高的科室留住人才。
三、七类医务人员或享公务员待遇
在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背景下,护士、药剂师等七类技术支撑岗位人员有望纳入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体系。这类改革类似于给医疗体系的"基础设施"浇筑钢筋混凝土——放射技师、检验师等传统上被认为"隐形"的岗位,其工作稳定性与职业荣誉感将获质的提升。医疗行政人员与设备管理员的纳入,则标志着医院运营管理专业化的价值获得制度性认可。杭州某三甲医院的调研显示,若该政策落地,检验科室的人员离职率预计可从年均18%降至5%以下。
四、医师评价体系重构:从论文数量到临床价值
新修订的《医师法》将职业道德、临床实践能力与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的核心指标,犹如为医生职业发展装上"北斗导航系统",引导其真正聚焦患者需求而非学术指标。某省级医院内科副主任对此评价:"现在治疗疑难病例、开展临床创新都能折算成评审学分,年轻医生不必再为发论文而分散诊疗精力。"这种转变特别有利于外科、麻醉等实操性强的科室医生展现专业价值。
五、运营管理精细化:让医生回归医疗本质
通过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医院运营,目前已有试点医院实现流程再造,使妇科门诊的无效等待时间缩短40%,外科手术室周转效率提升25%。这种"医疗高铁"式的效率革命,正在把医生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正如参与改革的急诊科医生所言:“现在处理一个复合伤患者,涉及检验、影像、手术的衔接时间比原来节省1.5小时,这才是真正的生命通道优化。”
这场始于编制调整、终于服务优化的系统性改革,正在重塑中国医疗人才的发展生态。从动态编制的弹性设计,到公务员体系的扩容,再到评价标准的价值回归,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务人员为主体"的改革哲学。随着试点经验的逐步推广,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望在三年内覆盖全国80%的三级医院,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质"与"效"的双重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