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中国医药行业三大机遇:仿制药升级、创新药突破与医保改革

时间:2025-05-28 11:20:29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变革浪潮。从仿制药质量升级到创新药国际突破,再到医保支付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三大机遇共同勾勒出中国市场的独特潜力,同时全球巨头如诺和诺德、礼来等通过管线布局持续强化垄断地位,形成动态竞争的产业格局。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从数量到质量的产业跃迁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中国医药工业转型的核心政策,通过要求仿制药与原研药在疗效与质量上等效,推动国内市场从低端价格战向高附加值竞争转变。截至2025年,这一政策已促使超过80%的国产仿制药完成质量升级,部分头部企业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的产品通过欧美认证,成功打入东南亚、拉美等国际市场。这一进程不仅重塑了国内仿制药市场格局——淘汰了约30%的低效产能,还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华海药业的降压药缬沙坦凭借一致性评价优势,在欧洲市场份额两年内增长5倍。

创新药临床突破:ASCO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2025年ASCO年会成为中国创新药企的里程碑事件。信达生物的抗PD-1/CTLA-4双抗在晚期肝癌一线治疗中展现54%的客观缓解率,较现有疗法提升近20个百分点;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在淋巴瘤适应症上实现无进展生存期突破30个月,数据直逼强生同类产品。这些临床进展背后,是中国药企研发投入年均25%的复合增长率(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及FDA对中国创新药“快速通道”审批政策的持续倾斜。值得注意的是,国产GLP-1类药物如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在减重适应症Ⅱ期数据中表现出与司美格鲁肽相当的疗效,但每周给药频次更低,为后续中美双报奠定基础。

医保支付改革:撬动千亿级市场潜力的杠杆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正通过结构性调整释放深层价值。按病种付费(DRG)与绩效挂钩的支付模式,促使医疗机构优先采购高性价比药物。以GLP-1类药物为例,2025年其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280亿元(IQVIA预测),其中医保覆盖比例从2023年的35%提升至60%,直接推动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150%。这一变革同时加速了创新药的市场渗透——恒瑞医药的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通过医保谈判降价68%后,年治疗患者数激增3倍,印证了“以价换量”策略在支付改革背景下的可行性。

GLP-1赛道:全球巨头的护城河与中国玩家的突围

2025年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诺和诺德与礼来合计占据82%份额。前者凭借司美格鲁肽在糖尿病与减重双适应症的垄断地位,构建了年销售额超200亿美元的产品矩阵;后者则通过替尔泊肽的“血糖-体重-心血管获益”三级证据链,成为增长最快的GLP-1药物(年增长率47%)。中国药企采取差异化路径:信达生物开发口服GLP-1R激动剂以规避注射剂专利壁垒,石药集团则聚焦GLP-1/GIP双靶点药物,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减重效果优于单靶点药物30%。这种“跟随创新”策略在巨头主导的赛道中开辟了新生存空间。

在这场全球医药产业的重构中,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政策、临床与支付三重红利的叠加效应。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夯实了制造基础,创新药临床数据赢得国际话语权,而医保支付改革则打通了市场放量的最后一公里。面对GLP-1等热门赛道,中国企业既需要借力本土市场深度练兵,更需在靶点选择、给药方式等维度构建真正的差异化价值——这或许是打破诺和诺德、礼来“双寡头”格局的唯一路径。